杭州市以实现“三个一”目标为抓手 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提质增效 |
||||
|
||||
自“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展以来,杭州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数字化为引领,推动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全力打造职责清晰、队伍精简、协同高效、机制健全、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改革至今,杭州市已整合撤销精减专业队伍50支,执法力量下沉到乡镇街道率达60.87%,2021年全市行政执法案件中复议纠错率较改革前下降8.87个百分点,政府机关败诉率下降10.87个百分点,改革项目获评为全省“2021年度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 以执法事项为基础,厘清“一张清单”管执法 明确目标,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坚持整体性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理念,积极统筹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执法部门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执法,打造部门专业执法、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执法格局,有效破解执法部门权责不清、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提升执法效能。 摸清家底,事项梳理持续完善。初步梳理完成“综合、专业、乡镇”三个执法目录,形成了涵盖5170项执法事项的“行政执法事项总目录”,其中“综合执法”事项1738项,“专业执法”事项3432项,从源头上解决事项底数不清、部门权责不明的问题。按照应划尽划和厘清职责边界的要求,编制《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扩展目录》,已获省政府批复。 明晰职责,监管执法衔接到位。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对事项在部门监管和行政执法等不同环节的职责分工进行明确。梳理完成4249项执法监管事项,涵盖内容、标准和频次,建立监管执法闭环“共性”规则。将出台《杭州市部门监管与行政执法工作协同实施意见(试行)》。探索构建执法队伍派驻、组建联合执法办公室、互派执法联络员等监管执法衔接新模式。 以人员架构为保障,打造“一支队伍”管执法 精简队伍,资源整合逐步优化。按照“职能相近、程序相似”原则,整合执法职能,全市整合撤销精减专业执法队伍达50支,其中市级精简港航、林水、能源、人社、民政5个领域队伍,形成“1+8”执法队伍体系。区县进一步精简形成“1+X”(X小于8)执法队伍体系,如桐庐县整合9个领域队伍,形成县域层面“1+5”的执法格局;钱塘区整合形成“1+7”的执法格局。 重心下移,人员力量一沉到底。按照“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原则,创新执法编制“县属乡用共管”模式,推动60.87%的执法力量下沉乡镇(街道),全部191个镇街全面实施“派驻”模式,其中16个镇街获省批复后同步实施“赋权”模式,将多部门执法事项授权镇街,以综合执法中队力量为班底,以镇街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初步构建起“金字塔型”执法结构。 职能整合,机构设置扁平高效。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责和执法资源,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综合执法指导办公室,统筹协调跨部门跨领域行政执法工作,镇街实施片区化管理,形成“专业队伍条抓、统筹力量强块”的协作机制。如桐庐县在城区3个街道和4个中心镇设综合执法中队;长庆街道整合原有站、所、中队执法力量,成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有效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以数字改革为引领,形成“一体联动”管执法 多跨协同,实现执法流程再造。围绕“数字场景下依法执法”的工作目标,强化综合执法、司法、数据资源等跨部门协作,研究制定执法权力体系、执法分类体系、场景应用体系“三张图”,构建“输入-处理-输出”的职责分工体系。开展市、县行政执法统一协同指挥平台建设和县乡个性化需求增量开发工作,推动实现市县乡三级、监管与执法、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间的有效贯通。 数智赋能,实现执法模式重塑。依托现有数字城管平台,研发移动端执法办案系统,实现执法要素自动关联、自由裁量智能匹配,提高了办案效率。利用智慧化手段,在萧山建设市容AI智治非现场执法应用,现场查处率由90%压缩至30%,提升了执法效率。在临安推出“临安主体自治”应用,实行“首违免罚”,非现场执法率达70%,实现执法效率提升、执法冲突下降,体现执法力度和温度。 联勤联动,实现执法效能提升。全面推进“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开展砂石、餐饮和教育培训等行业领域联合检查专项行动,累计检查2180次,减少入企检查次数796次,缩减检查频次36.51%。在临安、建德等地试点执法监管“一件事”集成,梳理形成渣土运输、餐饮场所、农村建房等执法监管“一件事”25件,运行以来平均减少部门每周3次以上重复检查,监管对象满意率提升至95.8%。(杭州市城市管理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