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以全域生活垃圾分类绘就品质之城美丽画卷 |
||||
|
||||
2020年6月起,宁波市镇海区提出“入户指导、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破袋投放”20字工作法,以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提升为目标,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七大行动”,全区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全面推动“三项机制”落地,加快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体系,源头分类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住宅小区、农村片区垃圾源头分类合格率达95%以上。目前,全区6个镇街中已有5个创建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21年获评市垃圾分类考核优胜区域、省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县市区等称号,为兄弟县市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镇海经验”。 党建引领、凝聚共识,垃圾分类广泛融入基层治理。 一是干部垂范激发分类动力。以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为契机,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我先行我示范”活动,发动全区2万余名机关干部到属地村社报到,党员干部结对非干部家庭,参与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微信晒桶,激发群众垃圾分类“内生动力”,完成3轮全覆盖垃圾分类精准入户指导。 二是部门共治凝聚工作合力。将垃圾分类列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区、镇街、村社三级党组织“三级桶长”联动体系,强化“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建立机关单位和村社结对制度,每周开展现场检查指导,每月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宣传引领作用。 三是宣传活动点亮共治星火。结合垃圾分类“十进”工作,广泛开展“全民行动日”、“旧物集市”、“小板凳课堂”等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垃圾分类成为村社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每月21日,全区所有村社开展有害垃圾收集日系列活动,组织引导居民进行集中投放有害垃圾,同时开展环保手工、知识答题、有奖转盘等活动,每月通过活动收集有害垃圾1吨以上,有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垃圾分类三项机制 一是率先完成撤桶并点。在推进撤桶并点工作中,区分类办牵头各镇街和村社、小区物业、业委会、群众代表等进行实地踏勘,原则上小区按照300户标准设置一个投放点位,农村按照100户标准设置一个投放点位,综合考虑点位与住户的距离、污水排放、朝向、是否有绿化遮挡等要素,制定“一小区一方案”“一网格一方案”,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全区生活垃圾投放点从4168个撤至1332个,成为全市第一个全面完成撤桶并点的区县,为源头分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严格执行定时定点。推行“在家分好类、定时拎出门、定点精准投”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投放时间一般为早晚各2小时,可以根据群众需求适当调整投放时间。全区小区、农村实现定时定点投放全覆盖,周末、节假日增加中午投放时间段。对于个别投放不方便的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由村社安排志愿者上门收集服务。 三是注重桶边督导实效。广泛发动群众成为垃圾分类督导员,各村社每个投放点位均配备督导员,在投放前开袋检查,督促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准确分类投放垃圾。对于未分类或分类不准确的,要求现场指导、当场分类,切实发挥督导作用。为提升桶边督导质量,杜绝二次分拣,提升督导员专业水平,对新任督导员开展上岗前培训,提升督导员分类基础知识及现场操作水平,起到培养群众分类习惯的作用。 奖惩结合、综合施策,打赢分类质量提升攻坚战。 一是严格督查落实属地责任。制定出台《镇海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坚持开展“贴桶行动”,创建垃圾分类“四色榜”督查制度,通过日查投放点、夜查归集点,每日检查结果汇总并通报,每周实现一轮全覆盖督查,每月进行镇街考核评比,督促垃圾分类“颜色”升级、质量提升。2020年6月至今已完成小区全覆盖131轮、农村全覆盖82轮,行业专项检查29轮。 二是持续激励提升分类意愿。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镇(街道)、村(社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依据每月考核成绩,对基层村社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月度奖励和年终补助,提升村社和物业服务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制定流动人口生活垃圾分类量化积分赋分办法,各镇街道结合实际配套多种奖励制度,提升群众分类参与度。 三是分类执法织密监管网络。《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依托“综合查一次”和执法进村社专项行动,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力度。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科技执法为支撑,扎实推进“处罚一人、警示十家、教育百户、服务千万群众”为目标的“十百千万”工程。在镇灵通、垃圾分类公众号等平台建立“曝光台”,对乱丢“垃圾包”、垃圾混投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 科学布局、绵绵用力,构建分类收运处置流程体系。 一是规范建设前端收集设施。启动投放设施改造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小区、村要求建设垃圾房,单独配置有害垃圾集中存放点、低价值可回收物暂存点,累计新建垃圾房201座、改建317座,建成投用 “搭把手”回收网点271个,投放点位全部设置视频监控;持续开展装修(大件)垃圾暂存点排查整治工作,各点位切实按照分区化、密闭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整改,有整改条件的“能改尽改”,不符合整改条件的“应撤尽撤”,共计整改、撤并暂存点92个。 二是规范管理中端收运流程。所有住宅小区纳入厨余垃圾“优先收运”线路,每日检查进站生活垃圾质量;配齐垃圾分类清运专用车辆,配置生活垃圾收运车辆127辆,确保运力满足“一日两清”要求,收运车辆均安装车载视频监控,接入垃圾分类监管平台,确保收运流程规范有序;增设疫情期间垃圾收运“5号专线”,以规范收运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线。 三是持续提升末端处置能力。提标改造中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200吨;实施井一环保有限公司装修(大件)垃圾处置技改提升工程,年处置能力达120万吨,目前是宁波市最大的装修(大件)垃圾处置生产线;探索运用园林废弃物破碎技术及生物炭等新技术,建成园林垃圾处置点1处,日处置能力20吨。(宁波市镇海区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