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温州市鹿城区探索老旧街巷社区化建管模式 开辟旧片区“逆生长”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2-06-07 08:51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温州市鹿城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旧片区改造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作为主城区城市肌理中更细分的建筑群落之一,大量以点、线状孤立穿插的老旧街巷同样承担着历史遗存保护、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职能,但在更新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尚缺少系统化的实施路径。为此,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该区选取辖内五马街道屯前街为试点,立足老旧街巷迭代现代化社区建管模式,以还原亦街亦景风貌、保留亦商亦住格局、提升亦安亦乐内涵为方向,探索打造城市旧片区“逆生长”新路径。

以记忆所在、群众所盼、长远所需为序,立足全民参与,最大程度还原亦街亦景风貌

紧扣房屋“建新如旧”共识,高度还原记忆所在。屯前街位于温州古城核心范围,街巷内半数以上房屋极富浙南民居特色,承载了多数居民的早年记忆,群众普遍反映改造须原汁原味恢复“老温州图景”。为保护老旧建筑历史价值、最大程度争取群众支持,该区共向沿街住户征集改造建议157条,收集各类老建筑照片、图片等资料76份,同时,委托具有建筑、风景园林等多项甲级资质的知名设计公司进行还原,并以3D建筑图、动态视频等直观形式让住户全程参与设计讨论。通过统一规划、个性设计,共实施危房加固项目87个、修旧做旧项目198个,全街巷135处民居全部恢复居住、商业、文旅或其他使用功能,累计盘活可使用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

聚焦基建“居民做主”导向,实措回应群众所盼。该区先后8次向屯前街住户征集基础设施改造意见,按照“必改+点单”形成“36+X”的街区基建提升方案。“36”即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共商后确定的“必改类项目”,涵盖修复雨污水井、道路“白改黑”等街巷全方位有机更新项目,由政府全额出资建设。“X”即具有居民个性需求的“点单式项目”,由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等联审通过后予以统一实施,实行政府和群众共同出资,做到“小家”的问题“大家”解。如部分居民提出对家中老化落后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街道办事处通过开放申请通道,累计对93户家庭的排水系统进行统一改造,以打包施工+政府补助的形式,为每户平均节约改造成本600元以上。据统计,改造后的屯前街,民房空置率下降了约25%,而居民自住率提高了约34%。

围绕街巷“内外融合”设想,前瞻谋划长远所需。屯前街紧邻多个住宅小区以及朔门古街巷群,但曾经“脏乱差”的街巷环境加剧了内外邻里矛盾,也与古色古香的古街巷群格格不入。对此,该区按照屯前街融入周边街区发展的大社区理念,以“社区后花园”“历史街区西大门”为定位,鼓励引导居民让渡小利,规划提升街巷功能品质,让居民长远获益。如针对屯前街和紧邻的两个开放式小区因路面停车资源“互不相让”产生隔阂已久,由街道办事处引导屯前街住户率先“让步”,通过修整道路、施划停车位、清理僵尸车、设置电子闸口等举措,整体设计并组织该三个单元的静态交通秩序,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27个,车辆剐蹭、顶牛、占道等情况显著减少。又如对位于屯前街居中位置的两处危房进行收购,通过“改一拆一”变“废”为“用”,分别新建党群服务中心和街区小广场,实现公共管理力量和服务功能的集中常驻。

以商住融洽、老店常青、新铺序增为策,升级小店经济,最大程度保留亦商亦住格局

凝聚“屯前街管理公约”柔性合力,让商住“和谐共处”。改头换面的屯前街,不仅保留了“三分小店、七分民居”的商住格局,也带动沿街店铺逆势重燃烟火气。为保持有人气、又和气的街区环境,该区灵活引导商住共同落实屯前街管理守则。如街道办事处通过换新盆、送植物的常态化奖励机制,引导30余户“养护能手”家庭既养好自家的花、也负责管好门前的街区绿植,原先占道碍眼的“破花盆”成为各美其美的“风景线”,沿街花木覆盖率也由此前的约5%提高到20%以上。此外,创新成立“街巷小店协会”开展行业自治,推选住户代表作为“闲事婆”“和事佬”,日常引导商住做好“门前三包”;街道干部及社区网格员不定期开展“店铺体检”,对食品安全等苗头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整改落实。

擦亮“最温州弄堂美食”地域品牌,让老店“生机焕发”。围绕留住屯前街美食“记忆的味道”,从店铺形象、网络引流、文化植入等方面全方位提档升级,提升屯前美食IP统一形象和品牌吸引力,助力老店常青。如针对老餐饮店空调外机、防盗窗、油烟管道等杂乱无章现象,街道办事处根据每家结构特点及邻里房屋间距,对16家小店逐一制定整改提升方案,确保店铺及周边居民对整改满意率均达到100%,小店环境从逼仄杂乱转变为干净整齐,曾经让人吃完就想走的“苍蝇馆”,重新成为老客热衷逗留的门前小店。同时,通过街道数字化帮教专班,将店主声情并茂的讲述转化为“90后”“00后”乐于浏览的网络推送,线下口口相传的屯前街老温州猪脏粉、梅干菜三蒸等小吃如今成为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网络平台点击过万的必打卡美食。

推行业态增补控制性引育机制,让新铺“锦上添花”。针对屯前街“住为主”的定位及西街口多大型写字楼、住宅区的区位特征,合理规划商业承载负荷、业态布局。如在屯前街西南约300平方米区域建造配套场地,增设12个临时停靠机动车位,并沿街施划100余个非机动车位,基本满足周边居民、上班族10分钟社区生活圈内代步出行的停车需求;围绕“温州老城深度游”主题,梳理符合街区风格的业态种类8个,为业主提供项目谋划、政策解读等保姆式服务,目前已引进音乐咖啡馆等5家“深巷酒香”型精品小店,同时,根据居民接受程度,下一步将继续拓展符合街区风格的民宿、小众爱好商铺等新业态。

以红色管家、智慧街巷、闭环协商为治,紧扣共建共享,最大程度提升亦安亦乐内涵

以红色管家打通公共管理进街巷壁垒,填补“没人管”“没法管”。围绕“共享社·幸福里”党群服务品牌,由街坊党支部成立“红色管家”,协调引入可利用可争取的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源,动态补齐屯前街公共服务短板。如针对老街巷普遍存在的卫生死角问题,一方面从辖区街道环卫一体化体系中延伸小部分资源以满足日常保洁需求,另一方面设立“共享幸福积分”与党员、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挂钩,稳定保持一支义务清扫队伍;通过“社区出补贴、老店出饭菜”提供公共助餐服务,结对商户打造社区共享食堂,为屯前街及附近6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午、晚两餐的堂食和送餐上门服务,以“家”的味道、平实价格让老人吃得可口、舒心,投用以来保持日供餐120人次以上。

以智慧街巷推动便民服务下沉到社区,解决“办得慢”“不好办”。筛选现有数字平台资源,迭代拓展一批适用、实用功能,以最小成本赋能便民服务,已开通智慧巡查、志愿服务、政务服务等5类特色服务。如在屯前街增设20个监控探头并接入辖区街道自主开发的智慧禁毒平台,共用该平台的监测反馈、研判上报等功能及人员力量,对意外伤害、人员纠纷、火情险情等前端异常画面进行及时捕捉,提前研判和处置,推动群众急险问题化于早、化于小;又如建立“公益志愿服务微信群”,成员汇集全市86个民间组织、282支社区公益团队,由党群服务中心为街巷内老年人、困难家庭、残疾人等居民“代言”,统筹安排适配的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就医咨询等志愿服务,已累计完成服务240余次。

以闭环协商强化问题清单一月一处置,减少“心不齐”“力难聚”。针对屯前街的多元人口结构,按照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由居民选举3名“里长”实行轮值式的自管协商制度,通过定期坐班、上门走访、“里长信箱”等方式,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设立居民“集智共享日”,每月票选反映最集中的3个问题,通过街道办事处邀请相关事权部门、社会组织、律师等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如以此前屯前街北侧某酒吧一条街夜间噪音扰民问题为例,按照“里长”全程协调的模式,形成“集智共享日”汇总居民诉求-街道办事处、执法部门、酒吧业主实地感受噪声-各方商定、实施软硬件整改方案-居民参与执法部门验收-居民满意评分的5步骤闭环处置方案,仅用时一周时间实现了夜间噪声大幅下降,居民满意率达100%。(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