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台州市凝心聚力抓城乡风貌提升 建设品质城乡助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 2022-07-15 18:16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台州市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整体大美、浙江气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总体部署,系统谋划,锚定目标,试点先行。围绕“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和多跨协同工作机制,结合台州实际,创新工作载体,致力于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台州样板。

城乡风貌展丽颜,绘就幸福新画卷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落地见效,台州市县域风貌样板区与拓宽村民“致富路”结合,以打造传统现代相交织、文旅商居相结合的最美城市之窗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商业业态提升、环境综合整治、5G智慧商圈打造等项目落地,推动县域风貌区内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现“双赢”。

一是探索创新机制,打造高质乡村建设。仙居县白塔—淡竹“神仙画游”县域风貌样板区,围绕“神仙画游·烟霞胜境”的定位,立足“一线四区”的空间布局,充分结合美丽城镇集群化建设,依托“三专三动”工作机制、“五微五夜”工作体系、“六不闲着”工作方法,快速推进项目实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以老屋保护行动为抓手,引入非遗体验、农耕体验、康养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传统村落活力,让资源变成资产。

二是整合本土资源,放大地方区域特色。天台始丰-平桥“始丰漫游”县域风貌区,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为主题,整合溪湖、山林、田园、村落等资源,通过做好生态、文旅、共富、数字、党建五篇文章,围绕“秀风景、增魅力、扬人文、共富裕”四大行动,打造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宜居宜游、产业创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始丰溪滨水活力带。

三是建设智慧商圈,激发老街发展活力。路桥“十里长街”传统风貌区,以传统风貌保护开发来规范“老街提升、老城改造、老店活化”,使各个区块相融共生。通过完善修复空间格局、街巷肌理、节点景观、建筑风貌和配套设施等促进老街提升。通过商铺经营、业态、客流监管,到线上平台建设、网红店铺引流、消费券发放等智慧元素植入,借助智慧科技助力老街振兴,焕发样板区的整体商业活力与营收能力,让老街获得新生。

未来社区聚民生,打造数智生活圈

为满足人们对生活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打造便民生活圈,台州市重点聚焦民生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示范引领,发挥头雁作用。椒江心海社区作为全省第一批全面开工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调研浙江未来社区建设会议上,作为全省唯一县区市项目代表作经验发言,并入选全省首批最佳试点“最佳实践”汇编。同时,椒江区未来社区建设工作今年获得浙江省政府18个督查激励项目之一,全省共5个地方未来社区获得。椒江城隍浦社区(旧改类)作为全省首批28个建成验收项目之一,在5月底共富大会上由袁书记授牌。目前,我市共有5批32个未来社区创建项目。

二是数智赋能,打造便民生活圈。椒江城隍浦社区项目以“慢品生活家园、老城复兴板样”为定位,开展适老化改造、古街振兴、数字化建设三大措施。同时,结合海门老街历史,提炼和合文化、里巷文化等特色元素,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智慧服务平台,打造基于社区的基础设施、人、车、建筑、产业、消费、服务管理等多维度场景的数字化的孪生并行数智社区,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全民共享。

未来乡村创五式,铺就农村发展路

为实现乡村串珠成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致富,形成村强民富新格局,台州市积极创建五大模式工作体系。

一是激活要素的改革推动模式。温岭市石塘镇海利村流转盘活石屋群资源,秉承“返璞归真”的理念,石屋外观改造尽力做到“修旧如故”,内部装修体现地域特色乡土文化。引进国有公司和工商资本培育石屋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石屋民宿23家,带动餐饮、住宿、零售三产配套65家。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石屋开发模式的推广,形成民宿产业集群优势。

二是产业兴旺的村强民富模式。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树立“一个村就是一个公司”理念,建立“村+公司+农户”利益联结体,实行“四统一经营模式”(统一宣传营销、统一分配客源、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内部管理),实现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7500余元增至2021年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从2012年35万元收入增至500万元。后岸村以黄茶产业为着力点,通过山海协作、片区组团、村级抱团、村企结对、校村结对等方式,打造多个特色黄茶园,并组建“金叶子”共富联盟,加快推进黄茶产业三产融合示范带项目建设,在原1万余亩黄茶基础上提升标准化茶园3000亩。

三是片区联动的抱团发展模式。按照“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思路,根据每个未来乡村不同资源禀赋,以产业为纽带,全域推行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全面建立资金要素向片区集中投入机制,推动未来乡村景区化打造、片区化发展、公司化运营。如天台县始峰街道以安科新村为中心精心打造安科未来片区,整体规划建设和运营“一溪两岸九村”,建设植入唐诗码头、唐诗e站、盒子空间等应用场景,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经营性收入2000余万元。

四是多元协作的共建共治模式。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引进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成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发挥校地合作优势,推动以沙滩村为核心的柔川片区、以“演太线”为纽带的“演太双川金廊”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建设,其特色农旅产业总产值超过9000万元。

五是股份众筹的共建共享模式。玉环市干江镇上栈头村成立村集体旅游发展公司,按照“村集体51%+村民49%”股权分配比例筹措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构建“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项目落地。2021年,景区门票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从负债20万元到年收入1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台州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