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温岭市聚焦“两城两湖”发展格局全力打造浙里大花园山海美城样本


发布时间: 2022-08-10 08:54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温岭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花园建设战略部署,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通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绿色生态空间、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全力打造空间布局更合理、人居环境更优美、城市功能更完善、城乡环境更宜居、城市治理更有序的现代化山海美城。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扩展至41平方公里,绿地率达39.01%,公园绿地面积达480.5公顷,全市建成绿道约42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以上,集中收集率达75%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2个、美丽城镇达标镇4个。

腾笼换鸟,破立并进演绎城市“变形记”

破存量,推进城村两改。坚持整体拆迁改造和美丽城市建设双轮驱动,启动主城区城村两改三年“清零行动”,彻底解决旧城旧村基础配套不全、消防安全隐患众多、生活环境恶劣等痛点,以城市精细化改造实现全域美丽。2022年首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签约3000户以上,目前,东辉南路老车站周边、田洋瓦屿叶等区块签约率达100%。

提品质,推进老旧改造。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最多改一次”机制,注重风貌提升与功能提升、生态提升、治理提升一体推进。实施未来社区和老旧小区联动机制,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机融入“三化九场景”创建理念,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实现城市综合服务设施全面提质。截至目前,已实施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25个,改造总面积约63万平方米,涉及户数5209户。

拓发展,推进全域改造。融合城市框架北拓,锚定“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大变革目标,统筹实施城中村改造、产业园区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水系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以规模集聚提升规划效益,最大限度丰满城市形象和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中心城区与泽国、大溪“大三角”组合城市空间形态逐步形成。

增绿添彩,精雕细琢激活城市“有机体”

“拆围透绿”释放绿色福利。按照村留地、建设用地、已出让地、遮羞围墙四类对主城区109宗地块2085亩进行分类整治。同时,推动第二轮34宗地块由主要村留地向沿山沿河等节点延伸,由大区块向小区块延伸,由城区向集镇和农村延伸,由城中村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延伸,实现围挡墙应拆尽拆、闲置地有效利用,还绿于民。截至目前,完成65宗围墙拆除、105宗场地平整,26宗场地(面积约576亩)草籽播种。

“均衡布绿”延伸城市绿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原则,新增五龙山、下保山、凤山、神童门等多座大型综合性公园。用活城市边角地,探索建设文化传承型、城市开发型、旧村整治型等类型“口袋公园”,让市民就近享“15分钟美好生活圈”。截至目前,建成区绿地面积156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80.5公顷,绿地率达39.01%,绿化覆盖率43.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8平方米。

“连片串绿”构建绿道体系。以“绿道全贯通”为导向,充分发挥温岭环山滨水自然资源禀赋特征,改造提升主城区沿山、沿河绿道。利用河、渠岸堤和废弃地、边角地等,将绿道和道路绿化、自然景观带、人文资源等紧密结合,基本实现5分钟骑行或10分钟步行进入社区绿道,15分钟骑行进入城市绿道。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绿道约420公里,其中中心城区119公里;8个绿道项目列入今年建设计划。

提档升级,共美共富解码城市“金钥匙”

以风貌提升推动城乡美。深入融合“两城两湖”全域格局,围绕“曙光首照·山海画卷”总体风貌定位,强化“全域理念”规划引领,通过自然格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民居风貌塑造等十大行动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致力打造具有曙光海滨特色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截至目前,石塘-松门、锦屏、九龙湖等风貌样板区共计建设项目47个,开工率100%。

以水质提升打造生态美。聚焦14个县控以上断面为重点,强化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实现县控以上断面功能区达标率为92.9%,优良率57.1%,Ⅲ类及以上断面8个。打破原有就镇论镇、城乡脱节的污水处理模式,通过实施污水厂提质增效、污水输送管线建设、农污进城污等构建“污水大互通体系”,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抗冲击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处理能力达26.88万吨/日。

以全域旅游迈向产业美。大力挖掘海岛、石屋等旅游资源,每年举办石塘小人节、坞根乡村旅游文化节、花坞戏剧节、温峤温岭街旅游文化节、新河麦田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均场10万人以上。同时,携手顶度集团打造温岭全域旅游,将山海资源与高端品牌、传统石屋与现代管理相融合,推动滨海新城一体化科学规划、建设和运营。(温岭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