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以“绣花功夫”助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
||||
|
||||
今年以来,温岭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精细管理,以绣花功夫助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截至7月底,已有167个物业小区完成“撤桶并点、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点建设和分类收运,设点完成率达97.66%,15个无物业小区、城中村等完成垃圾集中投放点选址、建设,高位推动垃圾分类各项工作落地。 高位统筹,促落实 一是强化领导,高位部署。建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制定出台《2022年温岭市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镇(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细则》等,明确全年垃圾分类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工作举措,定期召开镇(街道)、部门推进会,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强化协同、合力推进。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文明城市、美丽浙江、无废城市、共同富裕示范区等重要部署,统筹推进,并纳入镇(街道)、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为高效推进垃圾分类凝聚合力。三是建立机制,持续推进。建立市、镇、村三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年度重点任务下达跟踪管理、项目化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以及月报告、季督查、年考核的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奖补办法,为稳步推进垃圾分类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数字赋能,促提质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治理相关信息化系统整合,统筹生活垃圾处置前中后端资源,建立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实现生活垃圾治理“一张网”数字化管理。一是分类投放监管,通过物联感知、督导员评价、视频监控、AI应用等进行居民用户投放时间、投放垃圾质与量的综合管理,实现投放点设施状态、现场环境远程监管,目前已安装智能投放点2个,接入垃圾投放点视频监控20个。二是分类收运监管,通过车辆定位、车载视频、车载称重等设备对城区垃圾分类收集中涉及到的收运车辆、状态、称重、收运质量信息等进行可视化管理,实现对生活垃圾收运结果统计分析与异常运输信息管理。目前已设定垃圾投放点335个,安装车载称重10辆车,接入环卫车载定位数据141辆。三是分类处置监管,通过计量监管、视频监管、运行工况监管、环保数据监管、产物监管,实现焚烧厂、填埋场、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处置末端的综合监管,目前已实时接入2座焚烧发电厂、1座餐厨厂运行数据。 刚柔并济,强保障 一是细查严督促落实。聚焦源头分类实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由市分类办牵头联合市环境综合整治事务中心、市文明创建办、市机关事务局、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重点部门分季度对各镇(街道)开展考核2次,分线对党政机关、国企、教育、餐饮、商超等系统开展专项检查9次,组织督查回头看3次,开展存量物业小区“撤桶并点”攻坚清零、无物业小区、城中村等“撤桶并点工作”专项督查9次,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反馈督查结果,设立“红黄蓝”三色榜单,跟踪落实整改情况,确保以查促改、以查促进、以查促优,推动全域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向纵深发展。二是严格执法强推进。加大《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力度,对垃圾分类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将垃圾分类作为“综合查一次”必查项,紧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四个环节,聚焦企事业单位、学校、住宅小区、商超、六小行业等重点对象,采取重点督查、动态巡查、强化联合执法、随机抽查、数字化监控等方式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整治,重点整治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行为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履行不到位等行为,以严格执法的刚性为全域推进垃圾分类保驾护航。同时,强化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扩大警示效应。今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402份,立案查处垃圾分类相关案件975起,约谈物业企业、沿街商户27家,曝光22次,实现垃圾分类全领域、全过程违法行为“硬核”执法,精准施策助力垃圾分类再提升。三是广泛宣传强引导。强化党建引领,通过“社区吹哨,党员报到”、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党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融合传播,做优线上线下宣传,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垃圾分类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以集中宣讲、广场宣传、敲门入户指导、趣味游戏等形式,多层次开展垃圾分类“八进”活动,多层面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今年以来,开展线下拉风集中宣教活动62场次,在新华网、学习强国、台州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渠道报道92篇,曝光正面典型、负面案例22期,构建起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网络,以柔性宣传让生活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做到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持续提升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