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探索“分类有我”精准分类指导模式 |
||||
|
||||
2020年以来,舟山市通过落实“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分类有我”精准分类指导模式,大力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准确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投入7500余万元先后引进苏州伏泰和浙江联运两家专业运营服务商,出台《舟山市居住小区垃圾投放设施及再生资源回收站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高水平推进设施建设。目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达到100%,建设两网融合体系小区267个,覆盖12.1万户居民,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426个,再生资源回收站220个。通过建立人工回收站、智能回收箱和APP下单流动回收三合一模式,落实“现金+积分”激励机制,开展精准分类指导,已形成具有舟山特色的“全品类、全覆盖、一体化+精准分类回收服务”两网融合体系品牌。截至今年8月底,舟山市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8%,居民知晓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2%以上。 建立队伍,加强培训 通过市场化程序,在所有分类居民小区建立分类指导员队伍,在集中投放时间里,每个点位有1-2人专职负责桶边指导,对居民投放垃圾进行检查指导分类,对可回收物分拣打包;宣传员、巡检员负责辖区内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对指导员、回收员的督导培训工作。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全员培训,梳理异常问题,提高一线人员服务意识。 建设设施,撤桶并点 落实生活垃圾投放点位建设,对居民提出的选址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得到广大居民支持。落实“定时定点”投放清运,未到集中投放时间,投放口予以关闭,促使居民养成良好的投放习惯。开展每个月不少于2次的宣传,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模式的倡导单。在业主微信群高频次宣传生活垃圾分类事项,告知业主本小区实行定点分类投放的具体时间和模式,提升居民参与率。 积分兑换,回收减量 针对不同主体,采用不同分类投放和收集模式。如垃圾分类宣传兑换活动、智能回收、上门回收预约等方式,扩大四分类垃圾特别是可回收物的回收总量。小区居民可直接以现金售卖可回收物给第三方运营公司回收员,也可投递智能箱获取积分。这些积分将返还到居民个人的“绿色账户”积分卡上,可至指定商场兑换商品,直接返利居民,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目前资源回收现金交易额已达282万元,绿色账户积分7421万分(按照100积分等于1元的积分兑换规则,居民可在对应超市消费等值于74.21万元的商品),减量率达10.9%。 物企联合,推动分类 针对第三方运营单位与小区物业之间原先分类职责不清,彼此推诿的现象,探索推出两家中标的第三方运营单位每年各拿出36万元,对分类小区好的物业进行补贴奖励。从去年10月开始,每个月从实行“两网融合”的本岛131家物业小区中,以居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准确率等为标准评选出前30家物业,按照户数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补贴。这样的物企联动,极大地提高了物业对小区分类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也推动了“两网融合”小区精准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党建引领,群团助力 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发出《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倡议书》,要求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人踊跃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各级党组织已成立垃圾分类党员先锋队31支,机关党员到所在“兼合式支部”认领服务岗位,常态化参加垃圾分类。团市委将垃圾分类纳入《“十四五”期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划》,各级建立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队伍47支。妇联组织充分发挥“东海渔嫂”品牌优势,以“主妇当家 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宣传实践活动。 统一管理,提升效率 围绕节约资源、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通过建立“专业+职业”回收渠道,在工作中设立规范: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车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负责回收居民售卖的再生资源。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7座,其中生活源分拣中心3座;建成了13家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信息数据库,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推动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的“两网融合”。 舟山市出台硬核举措,攻坚克难,开展“双撤行动”(居民小区撤桶并点、主次干道撤桶进店)取得突破,成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的特色亮点。目前全市187条主次干道(商业街)完成撤桶进店,共撤除公共垃圾桶及私设垃圾桶2000余只。双撤实施后,社会反响良好,特别是设在家门口的再生资源回收站,更是方便居民售卖可回收物,提高了分类积极性,既得到了实惠,又体现了垃圾减量化效应,实现了双赢。下一步,舟山市将逐步完善“分类有我”精准分类指导模式,打造“全品类、全覆盖、一体化+精准分类指导”两网融合体系品牌,并将其推广至全市所有的居民小区。(舟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