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积极建立垃圾分类“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
||||
|
||||
近三年来,宁波市鄞州区以“基层治理提升年”为依托,落实多元主体责任、创新多个工作举措、提升多项基础服务,积极建立垃圾分类“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共享,打造“一起分,鄞未来”品牌。 多元主体共建,树立责任意识,变“旁观者”为“参与者”。落实“政府主导、物居社主攻、居民主做”的垃圾分类共建责任。政府全面推进“撤桶并点、桶边督导、定时定点”三项机制,制订“五个一”工作清单,搭建好全区垃圾分类发展的总体框架;物居社明确了日常管理和操作细则,例如福明街道、白鹤街道重新制订了《街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下应街道天宫社区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并与村民福利挂钩,使“物业+”自主管理成为新常态。在此基础上,拓宽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多种途径,是推进“客体”变“主体”、“独角戏”变“集体舞”的主要办法,既引导18余万居民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又上线24小时举报电话、“鄞领城事随手拍”小程序等方便居民随时随地上传垃圾分类问题,还组建垃圾分类市民观察团,让“身边人”纠“身边错”,通过不断壮大,垃圾分类观察团人员扩展至78人,对多个小区和农贸菜场垃圾分类顽疾问题进行了纠错。此外,还大力推进“绿色先锋、信义主妇、青春绿领、金色少年”四大行动,抓好党员、妇女同胞、团员青年、学生等垃圾分类关键群体,建立了党群联动、家校社联动等多种带动机制,切实激发了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热情。 多个举措共管,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分”为“我要分”。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每日生活细节,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为此,鄞州区一方面以评促优,突出柔性激励。面向居民开展“一月一评”,仅5个月就向垃圾分类优劣住户的工作单位(学校)发送了600份《垃圾分类表扬信》和57份《垃圾分类提醒单》,对离退休人员或自由职业者则通过媒体公示,从居民的“面子”入手给予激励和鞭策,在各单位和小区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另一方面以罚促改,突出执法刚性。持续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力量对居住小区、沿街商户、餐饮单位等场所开展地毯式执法检查,仅2021年就累计开展执法教育劝导11638余次,开出书面整改389件,立案处罚267件。此外,流动人口、租户等体量大、流动性强,宣传教育难度大,往往成为垃圾分类源头治理的难点,为啃下这个“硬骨头”,鄞州区探索将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同步纳入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与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落户、公共租赁住房申请等政策挂钩,以此促进流动人口、租户养成分类习惯。 多项服务共享,破解居民难题,变“单一式”为“人性化”。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多样化的源头投放需求,真正打通居民分类投放的“最后一公里”,鄞州区建立了专职桶边督导员队伍,将管理和服务前移至投放口,确保精准宣传到位、源头分类引导到位、二次破袋检查到位、点位协助分解到位、案件线索提供到位,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督导员,赢得居民纷纷点赞,分类质量较往年同期提升1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两网融合”,用智能化系统——“搭把手”智能回收箱,把“废品回收站”搬到居民家门口,既减轻收集存储压力,又改善小区环境。此外,鄞州区还制订“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分档管理制度,集约管理资源和成本,对不同档的居民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特别是通过清单式管理和党员骨干包干制,三年来已帮助千余户“不合格”类住户升级为“合格”。引导小区因地制宜地设置“24小时误时投放点”、增设节假日中午开放时段、物业上门收集等多种人性化管理清单,做到居民有需求,政府有回应,不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生活的“负担”。(宁波市鄞州区垃圾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