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改造+” 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
||||
|
||||
近年来,台州市黄岩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部署要求,整体统筹,保护优先,深度挖掘,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尝试“改造+”,提升老城市风貌,植入文化内涵,聚焦人气,着力打造特色“宋韵黄岩”。 改造+风貌提升,重塑老城历史新风貌 一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统筹老城保护与更新,发挥城投集团参与老城历史风貌保护骨干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整体保护、功能转换与活化利用。编制出台《黄岩老城区历史风貌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规划》,对老城区范围内47处历史风貌建筑、15条历史风貌街巷和4个历史风貌片区,进行全方位保护。精准划分拆迁区块、保护区块、改造区块的具体点位,将历史风貌保护对象拓展到风貌保护街巷、风貌保护道路和保留历史建筑,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 二是着眼功能,有机更新。贯彻“城市双修”理论中的城市修补板块,以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为抓手,实现“出门即绿道”,建成黄岩全域的“便捷、特色、智慧”绿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老城区路网结构;通过增加停车位、城区污水零直排改造等方式,逐步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功能。融入未来社区理念,聚焦“一老一小”人群特质,着重处理好“硬件环境和软件服务”“ 线上场景和线下载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通过数字化实现便利化,提升老城区宜居性。 三是修旧如旧,局部改造。抓好“美丽街巷”改造提升,通过布置街巷历史文化景框、历史典故介绍、统一设置文化标志标识等方式,顺利完成了斗鸡巷、学前巷、肇泽池巷等背街小巷风貌提升。完成管驿小区、城外洲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深入推进下埭头村等城中村改造,外塑“颜值”,内强“气质”,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改造+文化植入,不断增厚人文底蕴 一是软硬结合,增加文化承载厚度。通过古迹修缮复原、总体风貌控制、统一规划建设、系统归纳整理,实现五洞桥、孔庙、新罗坊等建筑“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全方位重构南宋民间坊巷的历史风貌。完成《六书古训》等多部宋代文献整理,《台学统》等20部文献数字化处理和数据化保存,出版“宋韵黄岩”文化丛书,展映《宋韵黄岩》水幕电影,形成较为完整的宋韵文化成果体系。 二是融合转化,创新宋韵文化传承。将点滴宋韵文化元素串珠成线、立体展示,让宋韵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打造“全景式”展示体系。设立南宋“东南邹鲁”朱熹理学文化展示馆,创作《从灵石书院到九峰书院》系列油画,开展六艺体验、成人礼、开笔礼等研学体验活动,带领游客真切体验宋朝风光和民俗风情,打响“沉浸式”文旅品牌。设立文创园,构建影视作品、艺术作品、文创产品开发创作“一条龙”,优化“产业式”文化供给。 三是复兴文化,打造特色“宋韵黄岩”。借力文化复兴战略,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历史环境再生设计,启动《黄岩区文化复兴南北文化轴概念规划》编制。依托老城区沿河绿地,串联孔庙、五洞桥、36街72巷等文化古迹,打造全程通行的慢行绿环,提升文化辨识度。将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与“官河古道”等重点项目有机结合,运用南宋书画、景观雕塑等多元化手段,将宋韵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资源,打造成为“宋韵黄岩”文化展示新地标。 改造+业态布局,不断聚集城市人气 一是深挖资源,打造文旅业态。依托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风光特色,串联东官河、南官河、西官河、永宁江沿线两宋历史文化建筑,打造“十里官河、千年宋韵”精品文旅线路和青瓷、宋服、水街等IP集群,推动传统文化与“潮玩”业态、时尚体验一体融合。截至目前,官河古道已接待境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带动千余人就业。 二是创新理念,打造特色街区。转变“招商运营就是房产出租”思维,针对“官河古道”沿线约2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布局业态,以特色招牌美食为主,其他延伸业态为辅,以体验式消费场景为特色,实现休闲消费功能,打造特色民俗商业街区。 三是以文引商,繁荣文化经济。将千年历史文化古迹与烟火气息商业街巷紧密融合,打造扁平化商业综合体,再现商肆繁华“浙东小运河”盛景。比如,将老水厂改造后建成文创园,昔日废弃旧工厂蜕变成为城市“网红打卡地”。(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