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以建筑工地标准化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
||||
|
||||
近年来,温州市住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以推进建筑工地标准化行动为主要抓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切实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工地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力助推我市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温州市建筑业总产值实现同比增长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疫情前提升了0.9个百分点,并成为全省第二个建筑业税收超百亿城市。 以开展标准化行动为主线,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是系统治理质量通病。把好环节关,制定《温州市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年度计划,对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控制项目各个节点环节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形成书面资料整理归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工程资料;把好工艺关,结合我市地域气候特点出台外墙保温限制规定,要求在新建民用建筑中优先推广外墙自保温和外墙复合保温,解决外墙外保温开裂、脱落等质量通病;把好监督关,出台住宅全装修质量监督要点,明确住宅全装修监管内容、检查频次、监管要求等,推行交付样板房制度并要求交付样板房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确保购房“所见即所得”。 二是全域创建标化工地。2020年起要求全市所有在建工地全面开展标化工地创建,研究制定104项标化工地评定标准,通过量化打分评定机制,将104项细化标准逐一落实到每个项目;建立市、区两级标化评定专家库,其中市级专家共113人,每年组织市级标化工地过程评定500余次;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制定印发《关于建立温州市建筑工地“红黑榜”评比制度的通知》,以“六个必须”、“四个到位”为主要内容,对打桩挖土工地现场标准化情况进行量化排名,评选出“红榜”“黑榜”工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温州两年累计创成县级标化工地1520个,市级标化工地414个。 三是严格防控危大工程。危大工程防控是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温州连续开展质量安全执法“铁锤”行动,对危大工程中存在的隐患采取零容忍,对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督促企业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意识。同时,把危大工程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工地标准化工作的核心,修订《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突出源头管理、事前预防、事中监控,落实了全面实施工具式支撑体系、统筹建立市级论证专家库、试点推广爬架等新举措。 以实现标准化效果为目标,创新质量安全技术应用 一是推进工业化集成建造。针对工业化建筑特点,通过PC构件施工技术、铝模施工技术、外墙免抹灰施工技术、爬架施工技术等引导施工企业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创新,打造高质高效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如全砼外墙采取铝模技术,做到外墙免粉刷,避免外墙空鼓、脱落风险;主体结构楼层施工,外立面腻子、门窗等分项随爬架提升前置施工,规避后续高空作业安全风险。 二是推进定型化安全防护。定型化的安全防护美观牢固、施工便捷,是临边洞口安全的重要保障。温州以“一票否决”的力度要求市级示范工地一律达到安全防护100%定型化标准,大幅提升全市安全防护定型化覆盖面。加快推广应用工具式承重支撑架,要求从2020年7月份开始在全市所有超危大工程中全面应用,从2021年1月开始在全市所有新建工程中全面应用,提前完成省厅三年全覆盖目标。如温州机场交通枢纽综合体项目的支模架、外脚手架、保护棚等均使用盘扣式钢管构件,一个单体工程使用量达到了1.4万吨。 三是推进规范化方案论证。强化危大工程标准化施工事前管理,规范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和论证工作,建立了市住建局主导、市质安总站监督、市建筑学会具体负责的专家论证会制度,统筹组织全市危大工程专家论证会,规定参与论证的专家按专业类别随机抽取,论证意见以文件形式印发,修改方案由专家确认,充分发挥专家专业特长,切实规范论证流程,从源头把控方案编制质量,解决一直以来专项方案内容空泛、专家随意邀请、论证会走过场等问题。 以提升标准化水平为方向,完善质量安全机制保障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桩基工程数字化管理,全面推广应用温州智慧桩基管理系统,通过对设计信息、材料报验信息、关键施工节点信息和检测信息等内容的关联校核、在线审核,实现桩基工程进度、质量实时掌控及“无纸化”验收。创新分项工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区块链技术对验收人员及验收部位进行定位,使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实现举牌验收,有效落实质量责任标识制度。 二是创新危大工程数字化管理。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实行起重机械人、证、设备、项目一体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机械运行状况,对有可能存在的隐患和不确定因素,自动发出预警预报,提醒企业采取措施及时消除隐患。目前系统已入库登记起重机械设备48232台、设备安装拆卸单位111家、特种作业人员18345人、检测人员55人、证书20080本,纳入智慧工地的监管在建项目1792个。 三是强化管理赋能。不断健全管理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创标积极性,引导企业创标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如将全面标化创建纳入年度考核、“5+5”专项行动等考核体系,对各地标化工地创建情况开展月度量化考核排名,促使各地加大创建力度,同时把标化工地作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纳入企业诚信体系,将创标行为和企业招投标直接挂扣,实现了市场和现场的有效联动。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通过设立“工地开放日”、张贴“举报二维码”、开展市民监督团和行业协会监督活动等,逐步形成了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