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全力建设未来社区 |
||||
|
||||
海宁市以入选省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和城镇社区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城乡现代社区服务,全域开展未来社区建设,补齐城镇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幸福美好家园。目前,累计11个社区列入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名单,风和丽苑成功创建省级未来社区;百合社区托幼中心等累计14个场景列入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名单。 锚定发展目标,统筹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一是高标建设组织,全域指导推进。组建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局等13个部门参与的市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学习交流、教育培训活动,推动项目和场景落地见效。二是分类编制规划,精准破解难题。开展三轮基础数据调研,摸清设施空间不足、设施亮点不显、社区属性不清等社区建设难题,编制《海宁市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将社区划分为旧改型、新建型、飞地型、近郊型和产业型等5大类,对应放宽基础项标准、增加特色个性指标、淡化管理边界概念等5大策略,有效提升规划的针对性,保障未来社区高效推进。三是科学制定目标,全面掌控进度。按工程进度全面梳理项目清单,设定未来社区项目节点性工作目标,定期通报全市未来社区建设情况,每周分析研判、每半月进度汇报、每月问题会商,建立“现场观摩+曝光+表态+集中会议”的互比互促模式。目前,已下发月度通报4期,分析研判问题6个,会商解决问题3个。 强化资源利用,高效保障未来社区建设。一是滚动提升服务阵地。开展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建立“调查—评估—补短板”公共服务设施滚动提升机制,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成打造托育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等保障性设施场所。目前,已提升5个服务阵地。如西山未来社区建成3000多平米集托幼、养老、教育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服务覆盖7400余人。二是全面激活闲置资源。将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与未来社区实施方案进行有机结合,排摸既有闲置用房、“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闲置、空置零星地块,用于公共服务配套用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未来社区创建,将“单独改”变“连片改、整体改”。目前,排摸闲置用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三是灵活增配便民设施。聚焦新建社区和功能无法拓展的老旧小区,将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作为相邻用地出让必要条件。在土地出让前,由住建、民政、国土部门提出出让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和移交要求。如在双漾里未来社区建设中,通过改造附近西田城商业体,划定新建1万多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增配社区便民服务设施。 突出共建共享,融合提升未来社区效能。一是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设施共享。联动谋划一批地理相近、空间相邻、建设时间相仿的未来社区与未来乡村,探索建设“未来创业+产业场景”“未来建筑+风貌场景”等场景,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互惠共享。如尖山村与黄湾社区分别推进建设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联合建强卫生服务站,完成后可为5000余名群众提供优质卫生服务。二是打破边界壁垒,实现社区设施共享。针对社区边界交杂、难以统管等特点,调整优化社区边界,联建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如碧云社区与硖川社区、碧海社区边界优化,实现8000余居民共享社区礼堂、家宴中心、社区食堂。三是打破服务壁垒,实现线上线下共享。聚焦城乡一体规划建设管理、“一老一小”系统解决方案等民生事项,升级“海宁通平台”,贯通“浙里未来社区在线”“基层治理四平台”等数字社会场景,开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邻里交友等个性化应用,形成“平台+应用”“治理+服务”“标配+选配”的基本单元数字化建设。(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