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区全域推进“红色物业”建设激发社区治理新活力 |
||||
|
||||
杭州市临平区锚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开展红色物业、市级美好家园等创建工作,着力推进物业管理小区党建工作,推动镇街、社区党组织参与到小区治理,全力构建“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并举的住宅小区治理体系,畅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治理“组织细胞” 用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这一关键抓手,发挥基层组织功能作用,实现物业管理领域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一是理顺管理机制。将物业行业管理职责下沉属地,镇街设立物业科,社区明确物业负责人,通过职责下沉,明确各层级职责,构筑区、镇街、社区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架构。二是加大党员覆盖面。编制《业委会(物管委)组建运行指导手册》,要求业委会(物管委)主任由党员担任,鼓励动员小区党员参与小区业委会选举,要求业委会候选人党员比例达70%及以上,确保正式成员比例50%及以上。三是细化治理颗粒度。在区级治理框架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延伸治理触角,解决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如东湖街道创新村社党组织引导物业、居委会、业委会、网格四方主体的“物居业网”联动机制,通过乡贤议事会、家风会、家长课堂等多形式常态议事会,共商共议、共同解决小区内的物业管理问题。 多线化解,打通诉源治理“末梢神经” 立足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融合政府管理、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协调等多线资源化解物业矛盾纠纷,打好基层矛盾化解“组合拳”。一是完善分级调解。制定《物业类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办法》,建立三级化解机制,成立物业类纠纷行业调解委员会进行兜底化解,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物业纠纷调解工作新模式。2022年已累计化解物业纠纷5398件,其中约5340件化解在小区、基层。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力量。社会组织人员分布广泛,专业力量集聚,专业优势明显,是基层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区委统战部党支部组织侨联成立矛盾调解工作室,招募律师专业群体,直接面向小区业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线,发挥人民团体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发挥“好帮手”作用。三是提升基层自治。属地党(工)委牵头发动小区邀请优秀党员、热心人士劳动模范等,组成小区治理帮帮团,有事共商,有难共解,有疑共释,将物业信访矛盾化解在小区、萌芽状态。如南苑街道设立“新乡贤平台”,招纳小区专业人才(法院、司法退休人员等),推出“民情诊所”服务载体,通过“集中坐诊+上门会诊”的方式,及时对接化解纠纷,今年以来,已累计解决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纠纷案件百余次,惠及群众千余人。 推陈出新,强健体制机制“大脑中枢” 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物业小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巩固提炼基层治理先进经验。一是区级层面制定《物业管理项目检查考核办法》及《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等相关文件,并将项目经理是否由党员担任等与党建有关要素纳入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的运行评价。二是属地层面运用综合管理能力,属地党(工)委加强对物业服务的质效管理。如星桥街道创新《物业“三考两评”管理考核办法》,即通过政府认可度,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化解矛盾主动度,业主满意度三个维度,对社区、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捆绑评价,整体画像。办法实施以来,物业纠纷少发低发,成功处置了辖区内停车难、收费难等问题。三是社会层面充分发挥物业协会党组织的规范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层面加快建设党支部,全方位制定物业企业运行标准,组织物业企业技术培训,推进数字化物业管理技术共享,提升管理效率,全区以星桥街道为试点,打造了“红临E家”智慧物业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跨部门协同解决社区管理难题。(杭州市临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