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杭州名城保护四十年 |
||||
|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2022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明确了路径。 通过认真学习《实施意见》,结合杭州名城保护40年工作实践,杭州加强资源普查、规划引领名城保护的做法在名城保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持续开展普查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杭州结合名城保护规划和各类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不断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发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到应保尽保。 1、抢救式保护到全面系统的资源普查。 1990年代,杭州市在古城范围内推动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改善了居住条件的同时,古城的不少文化遗产遭到损坏。为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杭州以启动编制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契机,2002年,市规划局、园文局和市规划院携手会同国内名城保护的泰斗--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保护团队启动了杭州市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的普查工作,调查发现梳理了一大批拟保历史建筑和拟保历史地段,为未来杭州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过程中,一幢典型的晚清时期传统木结构院落式民居孩儿巷98号建筑也在旧城改造之列,原住宅的主人钱希尧老先生各处奔走呼吁保留老建筑。在了解到此情况后,普查团队调研走访了孩儿巷98号,调研组认为孩儿巷98号建筑是杭州重要的一笔财富,非常值得保护,保留它,是对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保护它,是对历史遗存的一种尊重。阮仪三教授也写信给市政府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这幢历史建筑。规划部门结合在编的名城保护规划,将该建筑纳入拟保建筑名录,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该建筑得以完整保护,2004年被公布为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2013年列入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杭州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2、专类资源普查与专项保护规划编制相结合。 杭州在40年的名城保护工作中持续开展普查工作,对工业遗产、教育遗产、乡土建筑、古井、党史胜迹、古树名木、老字号等都进行了专项普查,不断拓展保护内容和广度。 3、扩大普查区域空间,拓展保护新资源类型。 2018年,在新一轮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启动时,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通过全市域广泛地实地调研、属地填报、社会征集等方式,普查发现的新增资源类型覆盖了七大类资源点及各种类型的资源片共约5900处,在普查的同时推进预保护机制,将普查成果内容纳入了名城保护规划。 积极运用数字赋能,将所有历史文化保护线进入全市紫线管理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统一管控,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 2021年度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普查专家会与各区县验收会 2021年度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新增资源片分布图 二、系统编制保护规划,完整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 杭州一直坚持规划先行,以保护规划引领,挖掘保护价值,明确保护内容和要求,推动活化传承利用,统筹保护和发展。 1、不断完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引领名城保护工作。 杭州以多次修编的名城保护规划为纲领,形成完善的保护规划体系,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和监督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完善了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体系。 杭州在1982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从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编制了多轮名城保护规划。1984年编制《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6年,结合新一轮总规编制,完成了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该规划从单体保护走向了古城整体保护,提出4片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突出了杭州特色,直接指导了1999年开始的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2003年批复的第三轮名城保护规划构建了杭州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框架,涵盖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保护类型,在名城保护的整体层面,探索了在山水环境、古城格局、景观视线、高度控制和环境容量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建立了杭州名城全面保护的框架体系并延续至今,为杭州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名城保护工作,并于2018年及时修改并完善了名城保护规划。 2、提前谋划,积极推进申遗,打造世界遗产群落。 杭州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一直有超前的规划,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路径。杭州首先通过对现存遗产价值研究,及早制定申遗工作规划,同时通过保护管理规划编制、综合保护工程实施,系统推进申遗工作,现已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和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三世界遗产”城市。 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山水美学理论的杰出典范,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传承的特殊见证。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1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开启,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还湖于民”的原则,对西湖进行了10年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成为人地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遗产地典范,2011年申遗成功。 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运河综保工程时指出:“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杭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推进大运河系列规划与综保工程,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运河沿线形成中国刀剪剑、伞、扇和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博物馆群落,LOFT49、丝联166等一批文化创意园区,以及大运河亚运公园、“如梦上塘”实景演出等运河文旅项目。2014年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1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同时制定了良渚遗址保护规划,持续地考古工作和价值研究,推动申遗,积极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同步开放了遗址公园。 三、规划持续引领,开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阶段 《实施意见》是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将引领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阶段,新阶段需要新担当、新作为,杭州将以贯彻中央和省两办文件精神为新契机,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以自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继续向纵深推进全域全要素保护,继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和认定,加强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在旧城更新中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和乡土建筑保护,推动潜在遗产资源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讲好杭州故事,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助力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方面,继续在全省当龙头,作示范,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 作者系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毅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