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治本”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化解行政争议新路径 |
||||
|
||||
为推动行政执法制度化、规范化,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力度,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入贯彻省司法厅行政复议“以案治本”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坚持刀刃向内、闭环指导,注重靶向发力,通过完善机制、强化协同、加强规范等形式,着力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扎实推动行政复议“以案治本”专项工作取得实效。 完善机制,有效预防行政争议。为有效应对“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给综合执法工作带来的挑战,全面加强综合执法领域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衔接协作,针对一些法律适用及处罚数额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的案件,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提请召开行政执法复议审判联席会议,邀请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具体案情进行研究后,讲解介绍案件涉及的相关法条及以往处理此类案件时的工作经验,并对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及行政复议、诉讼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还对相关重点案件的实质性化解工作提出建议,为办案指明正确方向。行政执法复议审判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了多部门、多主体参与的协调化解模式,有效预防、实质化解行政争议,提升了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今年以来,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定期与武义县人民法院、武义县司法局召开行政执法复议审判联席会议,研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高发领域及存在问题,请司法部门指出执法风险点并作出防范建议,不断优化完善综合执法领域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机制,推动了执法共性问题有效整改。 强化协同,助推“两法”有序衔接。在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过程中,随着综合执法事项的陆续划转,基层法制审核力量不足、专业法律人士配备短缺等问题,成为执法队伍在改革中普遍遇到的执法“壁垒”。为此,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与武义县人民法院联合成立“共享法庭”,为武义县“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提供司法保障。改革之后,随着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事项增多,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也逐渐增多,原本分属不同部门的行政处罚事项统一划转后,对于一线执法队员来说,意味着要掌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人力社保、经济商务等各领域的业务知识。而司法力量的介入可以及时实现赋权事项清单的梳理,更有助于基层执法明确监管、执法事项边界,厘清职责关系,构建权责清晰的监管执法体系,推动解决职权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不仅如此,依托‘共享法庭’,执法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遇到重难点问题可以及时向法院进行咨询,加强行政审判和行政执法有效衔接,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共享法庭’在线接受调解服务,推进行政争议诉源治理,不断提升基层调解纠纷化解能力。在此基础上,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建立行政司法协同机制,系统打好“互助课堂”“律师驻队”“巡回审判”组合拳,并积极通过钉钉“云”讲堂、“庭审观摩”、法官提醒等形式助推执法、司法两法有效衔接,共享执法司法信息,实现司法服务精准投送。截至目前,已开展疑难案件研讨20余次,行政争议预防率达100%。 内外兼修,提升行政执法规范。为适应“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着重提升执法人员“软实力”,深入开展“四个一”专项执法活动,聚焦消防、民政等热点领域,坚持“专家讲”与“自己讲”同步推进,努力打造了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行政执法队伍,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生力军。一方面,适时邀请划转事项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走进来”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在实际业务中学习和总结经验,确保划转事项办理无缝衔接。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局领导干部带头学、执法人员自主学的学习模式,利用周一夜学契机,由主要领导带头分享执法办案经验,部分骨干执法人员轮流担任“主讲人”,结合工作实际、实际案例开展交流研讨,开拓执法人员眼界、拓宽思路,营造“领导干部先学、中层干部精学、全体队员竞学”的学习氛围。同时,进一步加强新领域案件办理规范,将原有的教育、公安、自然资源、建设等15个领域向新划转的30个领域转变延伸,充分运用“全程说理式”执法、“双色单”执法、包容审慎执法等执法模式,引导轻微违法当事人自觉纠正违法行为,并持续强化“罚后释疑”机制,积极对接争议协调,靠前站位预防和化解综合行政执法争议。此外,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通过制定信息公开审核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完善考核办法等方式,进一步明确案件办理过错责任,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切实增强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对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提供有效支撑。(武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