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聚焦“五美”全域打造美丽城镇新样板 |
||||
|
||||
近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全省美丽城镇建设部署要求,把美丽城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并将其作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为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全市44个乡镇全部完成美丽城镇建设,建成美丽城镇省级样板22个,建成率达50%,居全省第2。 坚持“三高”,摆好城镇规划“八阵图” 一是高水平谋划发展蓝图。制定《湖州市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美丽城镇建设作出统筹安排,科学确定美丽城镇的类型分类、功能定位、培育对象和创建时序。在全省率先实现首席设计师和驻镇规划师“双师”制度全覆盖,深化编制县域美丽城镇建设方案,统筹梳理和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明确县域美丽城镇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责任表、项目库,形成“一镇一方案”。 二是高效能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用好项目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三清单”,建立健全问题交办、痕迹管理、项目通报工作机制,将美丽城镇创建各项指标落实到项目建设上。累计完成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等项目1914个,完成投资约620亿元,为“五美”形象的树立夯实基础。 三是高质量强化要素保障。市、区县两级连续出台有利于乡镇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出上不封顶的人才政策、“好项目就有地”的土地政策、“五谷丰登”的产业政策,以及乡村振兴、低收入扶持、税收返还等政策,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镇流动。如吴兴区埭溪镇获得300亩用地指标建设美丽城镇,有效破解发展空间制约。 推行“三化”,演好城镇建设“连环计” 一是借社会之“箭”,推行投入市场化。做精做细成本账和收益账,引导乡镇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端项目。探索城镇建设“倒、引、定、审”机制,以倒逼式腾退、引导式转型、定位式招商、审招降本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如长兴县水口乡用1.2亿元的投入撬动9.67亿元的社会资本,打造了以大唐不夜街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引入精品民宿、饮食、休闲等多个经营项目,探索出城镇经营之路。 二是借数字之“箭”,推行治理品牌化。做深做细做足“美丽城镇+”的文章,将文明城市创建、精细管理、数“智”城镇等内容同步纳入,系统化、组合式推进城镇治理工作,累计新增枫桥式基层站所40个,新建智慧管理平台111个。如吴兴区织里镇以数字赋能为主线建设了社会治理展示馆,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全省范围内“服务最优、功能整合最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区县级矛调中心。 三是借共富之“箭”,推行发展联动化。坚持城、镇、村三级联动协同发展,探索城带镇、城镇组团、镇村联动建设,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协同互补的发展模式。如安吉梅溪镇和溪龙乡实行组团联创,构建资源集中、发展集约、共建共享的美镇圈;南浔区练市镇19个行政村抱团组建“练城物业”公司,23个行政村抱团组建“练美农业”公司,实现全镇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行政村全面“清零”。 打造“三宜”,出好城镇发展“三张牌” 一是打好“产业”牌,建“宜商”之城。把美丽城镇建设与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建设紧密衔接,为城镇实现特色聚焦、产业集聚、创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市乡镇共新增田园综合体30个、旅游项目61个,新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11个;新改建产业园、小微企业园53个,新增智能工厂15个、工业邻里配套20个。 二是打好“转型”牌,建“宜游”之城。加快整治低散乱企业,引导企业改造提升,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跨界融合,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全面释放土地整治+效应。如长兴县盘活太湖周边闲置房屋发展点状式民宿业态,打造太湖特色渔村、休闲渔业基地和太湖风情美食一条街等农旅融合示范点,流转近500亩土地建设农耕文化园,打造“漾荡”果蔬基地。 三是打好“服务”牌,建“宜居”之城。充分考虑城镇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发布全省首个《美丽城镇邻里中心建设导则》,依托邻里中心建设构建村、社区生活圈,累计新建邻里中心58个、4.08万平方米,实现城乡同标准、同服务的幸福邻里中心全覆盖。同时,着眼镇域和辐射周边等需求,加大高端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吴兴区实验小学、南浔区人民医院、织里文体中心等一批高品质民生配套项目。(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