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分类,立足本土实现特色发展 余姚市梁弄镇汪巷村开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局面


发布时间: 2023-11-17 15:2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余姚梁弄镇,是四明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梁弄有个汪巷村,承载千百年耕读余脉,流风所及,山水风光与人文情怀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辉映,被誉为“状元故里,学士之乡”。近年来,随着村庄规模的扩大、往来游客的增多以及其他外来的挑战,给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汪巷村凝聚党建“红色”力量引领“绿色”垃圾分类,打造针对性“善分类”、特色性“巧分类”、激励性“乐分类”项目,全面打开村域生态美、乡风美、生活美的发展新局面。

一、针对性“善分类”,架起文明新风“一座桥”

党建引领,多方汇聚凝合力。坚持“建好一支队伍、影响一片群众、带动一方分类”原则,将垃圾分类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强化党员执行意识,做表率,当标杆,影响带动村民,使垃圾分类工作在全体村民中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结合党员“联六包六”工作机制、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以破解“垃圾分类+疑难杂症”为目标,组建起党员先锋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督导员等队伍,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传、“红色担当”志愿服务、“开袋破袋”分类投放等活动,确保垃圾分类“热度不退,氛围不减”。

因地制宜,“新时尚”融入新日常。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村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在古戏台、樟树公园、“网红”荷花池等村民、游客聚集地,推动垃圾分类“进行时”。将垃圾分类小品节目搬上古戏台,让分类宣传普及更精彩;通过演出间隙,开展分类有奖问答,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发挥邻里“熟人”优势,樟树下聊家常、宣分类,用熟悉的“乡音”带着村民学习垃圾分类小窍门。荷花池网红打卡点开设“垃圾分类投壶”、“送垃圾回家”等游戏互动,在寓教于乐中向村民和游客宣传分类知识。

二、特色性“巧分类”,做好文化融合“大文章”

立足优势,拓宽分类多元渠道。利用村域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立足樱桃、蓝莓、桑葚等特色果业资源优势,推行“小水果+垃圾分类”模式。以“垃圾分类,‘果’然有趣”为主题,在小水果采摘旺季,联合各采摘园,精心“打扮”水果树,悬挂造型各异的分类知识牌、小彩灯,寓学于景,引导村民、游客在采摘中猜灯谜、学知识,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实现“小水果”带动“大分类”的目标。

就地取材,打造乡村特色“微景观”。融入垃圾分类“旧物利用、变废为宝”理念,就地取材,打造的乡村特色“微景观”——时光小路。对废旧农具、旧厨具、旧炊具、旧脚踏车、旧物件进行再利用,旧竹子拼成状元帽,展示文化特色;废酒缸制作成花盆,避免空间占用;旧电视机、旧脚踏车经过巧妙摆放,成为景观小品。时光小路以降低整治人居环境的成本,提升乡村颜值为导向,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缩影。

三、激励性“乐分类”,绘就乡村和谐“新画卷”

数智赋能,完善分类“全链条”。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强化数智技术赋能,依托村民家门口的“户联码”智慧门牌,将垃圾分类情况收集做到群众家门口,村民仅需将分类好的垃圾通过照片上传即可打卡,村干部或网格员在线评分,每户分类情况以积分形式进行累计,积分可兑换相应的奖品。同时,引入智能回收箱,村民往回收机里“投喂”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即可实现自动称重、自动计价、物品兑换等功能,以有偿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

激励评比,争做分类“模范生”。创设地域性垃圾分类评比方式,综合“户联码”评分、垃圾分类日常投放、志愿服务参与等情况,开展垃圾分类状元评选,荣获分类状元的家庭给予嘉奖,在村民中营造“学有榜样,比有目标”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村民角色扮演,以“分类宣讲员”、“分类督导员”、“分类收集员”等不同角色的视角,身临垃圾分类工作,鼓励村民争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与监督者。(余姚市垃圾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