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纵深推进杭城新中心建设 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高水平示范区


发布时间: 2023-11-23 17:43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杭州市余杭区坚持锚定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争当“两个先行”排头兵总目标,在首轮美丽城镇建设中取得卓越成效。2023年,余杭区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全面启动,以“富裕富足、数智高效、和美共生”十二字方针为指引,深入推进“六个现代化”,在全面开展城镇体检的数据支撑下,科学编制区级行动计划及镇街建设方案,构建“3+5+10+N”美镇建设体系,结合余杭特色打造品质余杭、共享余杭、共富余杭、魅力余杭、幸福余杭、智慧余杭,奋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新征程。

突出融合共享,汇聚创建合力

余杭区坚持全域统筹发展,谋划城乡协同共富的发展蓝图。一是片区共建共享。构建“1+3+5”的美镇片区体系,分级分片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整合提升,优化提升三个片区中心的服务能级,提供高质量教育、医疗和便捷交通服务,完善五个片区副中心的公共服务节点功能,做优做大配套,服务周边乡村地区。聚焦西部5个乡镇不同特色,以瓶窑与径山为双核驱动,黄湖、鸬鸟、百丈为多点支撑,坚持错位发展,强化配套互补,促进共建共享,实现抱团效应。如通过瓶窑医院新院区、径山文体大楼、黄湖中学科技楼等项目建设及医共体、教共体改革,实现各集群乡镇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山海协作共富。创新未来科技城与西部五镇“1+5”山城协作模式、加强国有企业与西部五镇“5+5”镇企合作、开展“百企百社结百村”结对帮扶等,推进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跨镇域、跨部门、跨行业统筹整合共建资源,优化资源供应布局,推动山区乡镇成为创新创业第二空间。如青山村充分借力余杭区和阿里巴巴携手十年的合作模式,不断丰富艺术设计产业业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永安村通过校地合作,催生发展新活力,先后与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三个学院党委签约,共促未来乡村和未来社区建设。三是联动抱团发展。构建10个美丽经济产业集群,积极探索镇村联动通过资源整合、人才引入、统一运营,实现聚力抱团发展。如中泰街道通过紫荆村、新泰村、岑岭村积极探索抱团共富的“1+3+N”新模式,形成“产业+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竹笛产业示范带;瓶窑镇南山村、西安寺村、窑北村、石濑村通过打造乡创共同体,建立合作经营、统一运营模式,打造乡创主题共富示范带。

引领特色发展,打造城市中心

余杭区加快建设城市新中心,高水平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样板区。一是提升产创链条。余杭区作为浙江省实验室布局最多的区县市,将产业链提升为创新链,依托科创主阵地,打造5个闭环产创空间,梯次布局“重大平台+特色小镇+孵化器+众创空间”金字塔矩阵,分类引导镇街工业平台,改造提升14个,培育集聚5个,优化转型6个,减量腾退3个,整合补全高新产业转化链条。二是活化存量资源。开展全区城镇体检评估,全面梳理现存问题和闲置可利用空间,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农房、老集镇等存量资源打造共享办公、创新创业空间,整治提升良渚、跳头等7个老集镇,活化再生瓶窑老街、闲林埠老街、余杭直街3条老街。如中泰跳头集镇在保护与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基础上,通过盘活并统筹既有空间资源,实现新增优质产业空间4万余方,同时提供800方小镇客厅和1500方展厅空间。三是链接文化纽带。以良渚文化大走廊为纽带,推动良渚遗址管理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瓶窑及西部乡镇等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带动余杭全域协调发展。如瓶窑镇桃源小区老旧小区改造精准把握“拆”与“留”的关系,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等老旧设施140余处,对于有生活记忆的元素予以保留,并在小区雕塑等改造中融入大量良渚文化元素,重现“文脉越千年”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美学,呈现出“良渚韵味、余杭文化”。

加强机制保障,实现持续增长

余杭区创新要素保障,资源导入数智赋能推动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人才支撑。落实现代化美丽城镇“四师制度”及“一对一”双联系机制,集聚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村镇发展师及共富体验师多元力量,破解基层专业技术薄弱短板,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评价等维度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人才保障,构建现代化美丽城镇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二是多元市场运维。建立“政府主导-空间低偿使用-开发收益回馈”等城镇社区运营模式,通过给予一定年限免租或减租、考核激励奖补等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盘活更多空间提供给市场主体用于整体运营,引导市场主体以“普惠+低偿”商业模式分级运营,推动实现城镇社区运营可持续发展;积极发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作用,通过政府引导、政企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筹集问题,为项目落地夯实基础。如黄湖镇以小于100万元的公益投资撬动近3亿元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经济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以自然教育、美学设计等为核心的生态研学创新业态生根发展。三是推进数智高效。通过探索“智慧服务+数智治理”,走出一条“数智化”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形成新时代“枫桥经验”余杭模式,如“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众人议事厅”应用场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数智治理品牌。同时落地“乡村小脑”,实现“风貌智汇通”平台统一高效,上架“共富超市”“美镇游线”,打通区域农特产品销售通道,擦亮文旅经济多彩名片。(杭州市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