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推动“双统筹”夯实“双保障”打造县域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地


发布时间: 2023-11-29 15:1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杭州市桐庐县锚定打造“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示范县”目标,通过推动“双统筹”、夯实“双保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逐步成熟、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全民意识培育发展,逐步构建了“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桐庐体系。

全域联动统筹推进,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统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同抓的工作格局。制定年度《桐庐县生活垃圾治理考核办法》《桐庐县垃圾分类工作日常检查办法》等文件,并根据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压实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切实构建起各级、各领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比学赶超”的垃圾分类责任网络。进一步理顺乡镇(街道)、社区、物业三级主体责任关系,主动破解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缺位短板,督促物业单位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桐庐县城南街道率先开展垃圾分类“123”提质增效工作试点,持续探索以小区物业为管理主体的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健全物业垃圾分类管理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分级考核补助”激励措施,灵活发放物业小区运维经费由物业直接聘请督导员,倒逼物业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城乡一体统筹协调,进一步巩固源头减量明确由县分类办牵头抓总,乡镇(街道)和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抓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打破原有城管管城区、环保管农村、商务管再生资源中存在的“多头管、不兼容、不协同”的僵局,一体化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继续深化“两定四分一督”投放模式,压实社区、物业企业的主体责任,针对非投放时间段乱扔垃圾包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利用垃圾厢房视频监控抓拍,加大公众平台曝光力度,配合行政执法手段,让不文明行为主体红红脸、出出汗,倒逼分类规范化。依托杭州市塑料污染治理示范创建试点,推动五大重点领域特别是快递行业取得塑料源头减量工作显著成效。出台《桐庐县邮政快递业绿色包装整治实施方案》以鼓励和推进快递绿色包装的研发生产,目前桐庐已拥有三恒包装、嘉顺印务等快递绿色包装生产企业25家。实现全县60余个快递网点“无废快递驿站”建设,在驿站内设置规范的快递包装回收装置,对纸盒、塑泡填充物等快递外包装进行回收,并鼓励用户在寄递快递时就地选取合适的外包装进行重复使用,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末端治理规范化、减量化。创新性开设无人快递驿站,不仅从源头上减少了生活垃圾的产生,也为市民养成“无废”习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落实处置体系保障,进一步织密回收网络。进一步构建再生资源末端回收体系,在做优做实前端准确分类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处置能力、补齐体系短板。一是建设城乡一体易腐垃圾末端处置项目。按照“县统筹,镇集中,村补充”原则,在县循环产业园建设处置能力100t/d的易腐垃圾处置中心,服务城区三个街道和江南镇、富春江镇,在其余乡镇(街道)建设1-10t/d不等的资源化处理站,有效提升农村易腐垃圾处置能力。二是加快再生资源分拣回收项目建设。按照“六统一”标准完成165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实行定时定点、预约上门等回收模式,实现全品类回收。三是构建全县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站点。结合建筑(装修)垃圾产生的实际情况,依托分水镇、横村镇、江南镇现有建材企业,对企业现有业务进行延伸、扩展,以满足建筑(装修)垃圾处置点的布局规划,并以三个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街道)。依托舞环科技现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捐款计划支持的“全价值链模式治理塑料污染”社区减塑项目在桐庐县白云社区、下杭社区开展试点。截至目前,两个社区塑料制品回收率相较去年11月有效提升9.36%。同时,复制推广这一回收模式,将主城区270个“生活埠头”(生活垃圾投放点)纳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覆盖率达91%,日平均回收总量2000千克左右。

落实经费政策保障,进一步浓厚宣传氛围根据“以奖代补”原则,联合县财政局下拨桐庐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补助、奖励资金,每年兑现垃圾分类补助、奖励资金1000万元,并对已创建的省市级示范小区(村)、提改项目等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持续细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等资金,全面落实资金整体保障体系,为赶超先进打好基础。坚持“谁产生、谁付费”原则,联合县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加快出台符合桐庐县实际的垃圾分类收费、市场培育等相关政策。制定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助政策,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龙头骨干企业,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持续打造“四色文明花”宣讲团特色招牌,深化“八进”宣传活动。充分联动县教育局针对幼儿园及小学开展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小记者面对面、妙笔生花、有奖竞答、变废为宝、游戏互动等方式普及垃圾分类小知识。在桐庐县循环产业园内建设面积612平方米的科普教育基地,作为校园环保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流浪迷途、净塑再造、求取新生”三个区块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垃圾分类处置的重要意义,让环保意识在孩子们心中生根萌芽。(桐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