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全域深化风貌整治 系统打造共富典范 |
||||
|
||||
近年来,平湖市以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为引领,以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为抓手,盘整资源、集成推动,统筹构建“城—镇—村”一体风貌格局,深入推进品质提升、常态长效,逐步探索以共同富裕“小单元”建设撬动宜居优享“大民生”。 以系统谋划强化整体推进 市镇同步建强专班体系。深入融合城乡风貌、美丽城镇两个机构职能,迭代市风貌专班及办公室架构,由两位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在“1个大专班”体系下形成全市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美丽城镇“一盘棋”工作格局,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统筹联动、无缝衔接,镇街道同步配置专班。 系统联动深化一体推进。完善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与城市更新、土地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联动机制,先后编制绿地系统、滨水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完整街道品质提升、城市慢行系统等一批专项规划,并编制了公园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和建设导则,将公园城市理念真正落实到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中。2023年,平湖市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城市交通慢行系统建设试点。 精细管理推动稳步提质。先后制定道路养护、绿地养护、物业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城市建设管理地方标准,基本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养体系。完成全市供水与污水、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6项专项体检,制定城区市政园林品质提升实施方案,计划四年时间实施约80个项目,完善市政园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滚动有机更新的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2023年启动32个项目,完成投资4.55亿元。 以样板示范带动全域建设 串珠成链打造风貌标杆。编制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推进6个城市风貌样板区、3组县域风貌样板建设,全面构建城乡一体美丽格局。截至目前,已启动实施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6个,并建成2个,其中东湖城市新区风貌区被选树为富春山居图城市样板,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9条。同时,着力加强小微空间活化利用,系统梳理各类闲置或低效的小微空间、既有建筑,打造了一批微观展示窗口。三港路公共绿地、六里塘水岸绿道入选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省级优秀案例,存量提升工作在全省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未来社区实现全域覆盖。深化全域未来社区建设,编制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将全市42个社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形成“一区一方案”的未来社区单元建设路径。滚动开展城镇社区专项体检,明晰短板弱项,精准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不断提高“一老一小”群体服务供给水平。累计开展未来社区创建17个,镇街道覆盖率100%,城镇社区覆盖率40.5%。累计通过“一老一小”场景验收21个,建成省级未来社区3个。 美镇示范提升城镇能级。建成新时代美丽城镇7个,其中样板5个,实现美丽城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多跨协同与整合提升,持续推进集群化、互助式发展。对内,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生活协同配套,谋划建设串联三镇的“乐享绿城”美丽城镇集群;对外,创新打造城镇建设版山海协作,先后与丽水市缙云县、青田县开展结对互助,全面拓宽产业、消费、助学等协作路径,形成从美丽城镇建设到共富基本单元建设的跨域协作新经验。2023年,又以2个特色风貌镇建设为示范引领,进一步打造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持续提升城镇品质。 以做强特色打造精品典范 提质增绿推动开窗见景。将江南水乡特色与城乡风貌提升有机融合,高品质建设金平湖生态绿道网,加快构建七大城市内部生态圈,累计建成市域绿道290.7公里,其中城市绿道94.2公里,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4.2公里,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9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07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0%,成功实现居民“5分钟进绿道”目标,形成面上全覆盖、线上串成网、点上有特色的平湖绿道体系。 集成改革完善社区功能。将未来社区建设与“强社惠民”改革、三方协同共治深入结合,推进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集成落地,探索社区资产可持续投资运营机制,完善三方议事协商工作机制,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累计组建强社公司9家,涵盖19个社区,建立“三方协同”议事厅217个,三方矛盾信访投诉同比下降26%。 宜居建设擦亮乡村底色。一方面,健全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农房建设管理机制改革,创新采用政府统建模式,有效缩短农房建设周期,提高农房建设品质;另一方面,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为抓手,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2个,通过率100%,其中获评省优秀11个,荣获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1个、国家级美丽乡村1个。(平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