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借“名木丰物”打造助农共富新地标


发布时间: 2023-12-01 18:00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叉河村位于舟山市定海区盐仓街道,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3700余人。定海区在推进风貌样板区建设过程中,根据人口结构和村民收入来源情况因地制宜投资350万元打造出了以“助农”为主题的共富风貌驿——定海“百里文廊”古樟驿。古樟驿坐落于定海区最大的一片百年古樟群中,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人气,通过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探索植入多元化的业态,帮助农户畅通农产品销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打造出一条乡村共富之路。

依托绿色生态,打造网红新地标

一是守护绿色“活文物”,展现秀丽风景线。古樟树群共有古树22株,平均树龄215.7年,2018年列入了定海区人民政府古树保护名录。由街道和社区专员负责古樟树定期养护和管护工作。古樟树的树根部位都用石块堆砌做了固定,树枝树冠部分则由园艺工人进行定期修剪,在海岛台风汛期时会加强对古樟树的巡查,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古樟树进行统一加固。同时鼓励爱心人士出资认领古樟树,从社会层面提高对古树名木的关注度,让古樟树“老有所依”。

二是增强空间标识,厚植文化底蕴。古樟树群原为古代舟山学子前往虹桥书院的重要驿站,承载着百年求学精神的厚重底色。借力定海“东海云廊·人文定海”县域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古樟驿深耕古树历史文化,录制宣传视频唤醒文化基因,活化古樟树群,营造有故事有乡愁的公共空间。古樟驿的室外院落里布置了研学展示区供游客们研学参观,通过体验“农旅文融合”特色发展的新业态,增强游客们对朴质的文化情怀和青翠的自然风光的体验感。

三是植入绿地配套,共享风貌成果。定海“百里文廊”古樟驿留余800平方米的大草坪,是村民休闲漫步的“共享后院”,也是周末观光游客们休憩娱乐的好场所。凭借秀美的风光和活力绿地,可观可感的风貌成果让古樟驿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整合闲置资源,聚焦空间焕新

一是留存特色风貌,微改造更新。古樟驿利用两座闲置木屋,就地取材打造了三幢建筑单体和大草坪,按照“宜保则保”的原则,基本维持建筑物原有特色风貌,在此基础上将入口门厅处改为浅灰色,使整个建筑更有层次感,打造出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网红共富风貌驿。

二是植入本地特色,激活边角空间。古樟驿打造增加了毛石、木构、灰色小青瓦等具有舟山地域特色的建筑元素,与周边村庄建筑风格保持协调一致。同时利用建筑物间距空间,在木屋东侧建造风雨连廊贯通厨房和搭建室外传菜梯,营造出一处宜居共融空间。

三是引入新兴业态,盘活空间促创收。古樟驿探索引进新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将原有因经营不善而闲置的婚纱基地打造成咖啡馆,租金年收入实现百倍增长,从年仅1000元上涨到每年1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紧扣共富目标,打造增收新引擎

一是党建引领致富,产业绿色发展。叉河村组织党员服务队伍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为核心,上门收购瓜果蔬菜送至共富风貌驿售卖,帮助种植户尤其是老年村民加快销售变现,提供打包、运送等贴心服务。在古樟驿一楼打造出一个集供需、对接、展销、就业为一体的共富风貌驿——翁山丰物。

二是数字化智能运营,丰富购物新体验。翁山丰物有别于普通菜摊,采用了无人售卖模式,每样产品上都清楚标注了价格,上面挂着收付款二维码,通过数字化收银减少了运营成本。游客只需选好喜欢的农产品自行扫码付款,提升购物自由度空间。

三是利用互联网接单,拓宽销售渠道。共富风貌驿——定海“百里文廊”古樟驿培育叉河农产品品牌,叉河村书记冯东海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了“滃山丰物”小程序平台,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得更远。顾客可以直接在手机上选购农产品在线下单便可送货上门。自运营以来,吸引了市民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量5.5万斤,实现交易额24.85万元,吸纳村民就业20余人,人均月增收入1800元。(舟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