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瓶窑:文明建设提档升级 谱写美丽城镇发展新篇 |
||||
|
||||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紧紧围绕建设“重要窗口”战略目标,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文旅融合样板地、校地协同创新城”为发展方向,以城市建设“人本化、生态化、产业化、数字化”为培育导向,全面深化“三个全域”,高水平建设“文明圣地五美之地航创之城”,奋力书写高质量美丽城镇建设新篇章。 以民生需求为切入点,紧抓社会文明建设 服务联盟共建为民解忧。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整合统筹相关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公益人士等,组建“朝夕美好”共富联盟,整合各种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累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清单15类35余项,以联盟资源和要素的倾向性流动,满足未保群体“医、伴、育、乐、学”等高频需求。 实用培训提升农民素质。经常性开展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创新型科技型实用人才,全年共举办电脑绘图、早竹栽培、桃果种植等培训逾40期,受益群众近4000余人次,有130余人获得初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农民技术能手。通过学习场所资源共享,依托现有的社团、村社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等,组建农民培训基地4个,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强引擎。 “三治”融合促进乡风文明。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立瓶窑镇网事警情工作机制,构建1+3+X的智慧基社,全镇警情出警率下降12.5%,处置完成率100%。完善联动调解体系建设,镇村建有调解组织及工作室,法律顾问配备率100%,形成以镇大联动指挥中心为核心、公安及村社联动的“1+1+19”工作模式。以村规民约推进议事协商,21个村(社)全部落实议事会、乡贤会等,让村民们充分发挥自主权力,充分享受自治红利。 以文化惠民为立足点,紧抓精神文明建设 打造“亭市有礼”文明圣地。以家风传承为载体,融合瓶窑镇24字家风家训,全镇上下纷纷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开展各类文明评议活动。镇妇联结合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评比,以圆桌会、畅聊会等形式开展评比及宣讲50余次;文旅线结合诚信经营、文明餐桌等,每季评比最美经营户30户;教卫线结合学生行为规范、师风师德,每学期评比最美学生100名、最美教师20名。 打造瓶窑老街非遗集群。瓶窑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通过队伍、机制、活动、阵地等建设,整合汇集了一批有地方特色、历史积淀的非遗项目,成功打造全市首个街区式非遗文化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推动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创新打造集休闲文创、研学教育、美食特产于一体的多元化非遗产业链,让兼具文化味和烟火气的文旅市场不断推陈出新。 打造“良渚遗韵”共富游线。积极开展与“良渚遗韵”县域样板区的合作,围绕良渚文化IP衍生文化业态,搭建一条跨风貌区的共富游线,以古城公园、国家版本馆及良渚博物院为文化内核,以良渚最美文化绿道、省级美丽河湖东苕溪、万亩稻作农业为生态底色,打造一条薪火相传、弦歌不断的文明圣地之旅游线。 以全域美丽为出发点,紧抓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水体环境整治,全面落实河道及小微水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城乡污水治理,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1个。靓化城乡环境,创建美丽河湖2个、省2A级以上景区村庄11个。实施河道整治,在东苕溪羊山湾建立“以闸代堤”新型防洪墙,为全国首例,兼顾汛期防洪和休闲健身功能。 深化城乡容貌整治,大力推进村庄(小区)整治,实现城靓村美景丽,仅2020年以来拆除违法建筑109096.33平方米,打造美丽乡村市级精品村1个,新增3A级景区村1个,13条“四化”公路开工建设。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27.2%,减量率为10.82%。 深化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持续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小城镇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长效管理及社会治理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各类社会治理平台,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杭州市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