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 共建共享 平湖市高品质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 |
||||
|
||||
近年来,平湖市紧扣共同富裕、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不断推进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23个示范村试点,其中11个村获得省级优秀称号,2个村分别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和国家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连续8年获得省级优秀。 深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推进规划建设精准衔接 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制定各示范村的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在与《平湖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平湖市美丽乡村规划》等上位规划充分衔接前提下,广泛征求村委、村民意见和诉求,由专业规划师、设计师技术指导,全面统筹谋划建什么、怎么建、在哪建,将示范村规划作为整个创建工作的纲领,技术人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服务,确保方案精准落地。 充分发掘资源优势。在尊重水网地区原有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延续村落自然肌理的基础上,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为抓手,集成推进村庄功能完善、生态优化、治理提升、文化彰显、产业升级等综合品质提升。 彰显本地文化特色。坚持共性与个性、塑性与铸魂、建设与管理并重,深入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一片一韵”风景线。比如,提炼曹桥街道马厩村2500年历史的地名文化,建设历史文化长廊,展示村庄千年演变历程。 聚焦农房建设、环境整治,推进风貌管控高效协同 强化农房风貌管控,建设宜居住宅。结合城乡风貌整体建设导向,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为契机,规范农房建设行为。坚持“无方案、不审批”,将具备房屋设计方案作为农房建设审批的必备前置条件,积极推广《平湖市农房设计通用图集》,图集使用率达到87.5%。严格实施《平湖市传统自然村落保留点建房管理正负面清单》,强化正面引导和负面管控,严格落实“四到场”管理,确保设计方案落地不走样。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品质。协同联动“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天然气三进”“四好农村路”等工作,合力推进河道整治、农污治理、村庄道路建设、绿化景观提升、天然气进农村新社区等工作,全面改善人居环境。钟埭街道钟埭村北章浜以其美丽的村庄面貌,成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央视晚会主会场。 实施房屋有机更新,打造公共空间。比如,新埭镇大齐塘村对村内废弃的原玻璃厂厂房实施改造,改造面积约1100平方,建设成为“共富馆”,设置村民阅览室、活动室、特色产品展示厅,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交互、娱乐公共空间,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节省造价150万元。 强化特色挖掘、业态打造,推进创建成果快速转化 强化村内优势产业,带动百姓共富。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充分挖掘村庄在特色养殖业、传统手工艺、村庄传统民俗等方面的特色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村庄景区化、品牌化,帮助农户实现门口就业增收。比如,独山港镇赵家桥村利用其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长期良好协作优势,打造中国第一个村级航天科普馆,建设航天农业育种基地,带动航天农业产业发展。 盘活村民闲置资产,促进村民增收。比如,新埭镇大齐塘村盘活村民闲置生产用房、农家小院,打造“新乡邻·共享厨房”,让村民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开展跨地交流协作,推动携手互进。比如,广陈镇山塘村与北岸的上海市廊下镇山塘村隔河相望,素有“一桥两山塘,横跨沪浙省”的说法,两村毗邻协同共发展,跨省建设明月山塘旅游线路,推进两村居民共同富裕。(平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