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三优三强”全域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 |
||||
|
||||
海盐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当好示范”的嘱托,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实施风貌塑造、环境提升、文化挖掘等提升工程,统筹布点,系统推进,打造了一批“点上示范、线上美丽、面上共享”的美丽宜居示范村。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4个,同时引导有机更新村落积极申报创建,全县各镇(街道)美丽宜居示范村实现全覆盖。 一、优规划强特色,多规兼融谋创建 注重设计,打造水乡村落。秉持依山傍水、河网交织的江南水乡特色,开展农房设计市级、省级试点,聘请驻镇规划师、建筑师,在县域风貌区、现代化美丽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中指导风貌管控,将海盐“反宇飞檐”“莲花脊首”等建筑元素融入到农房单体设计中,彰显江南水乡村庄风貌特色。雪水港村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和自然景观的融合,延续江南农房灰白主色调,并在庭院设计中增加“景窗、门楼、廊架”等园林造景元素,勾勒出一幅新旧建筑依河而建、错落有致、和谐统一的江南水乡画卷。 用活资源,彰显村庄特色。依托各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村庄肌理和产业特色,指引规划编制,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传统村落,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永兴村依托三面环山、奇秀幽僻的特点,建成彰显浙派民居风貌的古韵“小桃源”,获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雪水港村、北团村围绕红色文化,打造以党建引领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地;六里村发挥“因堰而成、因堰而盛”传统村落肌理,通过建筑保护利用和文脉传承,打造兼具人气、文气、烟火气的宜居村落,成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加强衔接,谋划片区创建。结合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和县域风貌区建设等规划,谋划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以点带面,推动美丽宜居示范村由单个“盆景”变整片“风景”。丰义村和丰山村两个毗邻村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通过山道攀行、矿坑月湖、山居问茶等项目有效串联,建成“丰山溢水·共富示范”风貌游线;雪水港村、北团村加强道路联通,谋划美丽宜居道路提升项目,谋划建设雪水港学习大讲堂,与北团村“三个示范”展示馆串联,赓续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 二、优环境强设施,表里兼顾推项目 持之以恒,整治村庄环境。以县委书记“一把手工程”力度抓人居环境提升,县委、县政府领导带班每周检查,每半月调度,每月对镇(街道)进行排名,每季度对优秀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落后单位进行通报批评,表扬与批评赋分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整合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力量,集中开展村庄房前屋后、村道、河岸等整治。开展示范户评选,打造“优美庭院”,全面调动农户参与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热情,大大改善了庭院内外环境。重面子更重里子,大力推进农村污水一体化运维,合理规划运维片区,形成30分钟运维服务圈。2023年日常运维累计清掏44万余个隔油池、化粪池,维修问题数8200个,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狠抓项目,推进污水治理。坚持不懈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开展“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着力“设计、施工、管理”三大要素,全面夯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质量,2020年以来,建设污水管线约497公里,泵站95个,涉及农户约11730户,累计投资额达5.56亿元,农户接户率从51.6%提升至92.4%,行政村覆盖率从23.8%提升至96.7%,在省考核和绩效评估中始终位列前茅。 多措并举,建设“零碳村落”。围绕“绿色共富、零碳未来”主题,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实施道路节能亮化工程,推广光伏清洁能源,建设“零碳村落”。雪水港村关闭石矿、腾退污染企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试点打造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全电化农业大棚、乡村土灶柴改电等未来生产生活场景,成功建设“雪水春早、幸福港湾”的江南特色美丽宜居示范村、省AAA级景区村庄,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 三、优文化强服务,内外兼修兴文明 精准供给,振兴公共服务。注重“一老一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近年来新建村级儿童驿站8处,新建家宴中心5处,改造提升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8家,82家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礼堂书屋实现全覆盖。丰山村配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和卫生服务站,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开发云上丰山智慧养老系统,实现健康预警功能,保障域内老人健康。金星村配备1处等级幼儿园,1处儿童驿站,打造1个状元文化体验馆,开展“春泥计划”等公益活动,实现幼儿服务全覆盖。 保护挖掘,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底蕴,通过活化利用,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示范村。永兴村传承农耕文化,将村内古民居改造为农耕文化展示馆,展示文溪坞村民质朴祥和的生产生活面貌,成为客流不息的村级“博物馆”。北团村与红旗出版社携手打造嘉兴首家样板红旗书屋,营造“红色书香”氛围,让基层党员、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红色文化服务。 涵养传承,弘扬文明乡风。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传承乡村“文脉”,以古建筑群为基本,以艺术名家为抓手,积极打造文化艺术村落样本。六里村以“风情六里堰,人文朱家门”为主题,修复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入驻文化人士,传播历史文化。近年来,六里村朱家门共入驻文化工作室11家,举办文化公益活动50余场,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首批“艺术乡建”示范村等称号。(海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