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解锁“共富密码”


发布时间: 2023-12-29 09:25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江山市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提升、产业赋能,持续深化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成功创建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4个,其中“凤鸣世遗” “仙霞探古”2个县域风貌区获评全省“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坚持示范引领,整合力量打造风貌样板

三层级规划联动先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导则、专项行动方案三个层次的风貌规划指导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提前预留项目空间,精准界定城乡风貌样板区的结构和边界。在专项规划导则编制时,对乡村建筑、基础设施、绿化景观等要素进行分类控制和引导,避免无序扩张的同时留住更多“烟火气”。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时,邀请省规划院、省建筑院等专家开展方案比选,力争方案最优、效果最好。该市“凤鸣世遗”“玉叶新生”2个方案入选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优秀建设方案。

四条线专班迭代融合。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领导对口挂联机制,并进一步整合未来社区、美丽城镇、杆线整治等专班职能,成员单位涵盖25个部门、19个镇街、7个国有公司。每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由常务副市长整体把关、牵头市领导具体推进、各责任单位协调配合,确保形成上下联动、多跨协同的推进合力。

十区块项目全域落地。依托生态本底、建筑风貌、人文底蕴,谋划6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和4个城市风貌样板区。一方面,聚力培育核心业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13.7亩,利用腾退空间引进“烟雨江南”“江山如画”等高品质文旅业态。另一方面,做好拆后利用文章,利用闲置未开发或低效的小微空间、废旧建筑,实施“停车场”“一米菜园”等微改造,真正拆出了空间、整出了产业、赢得了民心。

二、突出整体提升,系统重塑推动全域美丽

源头治理靓美生态基底。全域推进风貌样板区内山水林田湖滩沙一体化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打好在建工地“扬尘治理”诚信评分、重点污染企业“一企一册”管理等组合拳,开展约谈、关停、行业信用扣分等监管措施196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密织水环境保护一张网,开展环保“雷霆斩污”、水利“洁水养鱼”、水务“智能巡检”等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55km²,出境水质稳定达到二类标准,成功获评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

串珠成链激活风貌通廊。以总长80公里的江山诗画风光带为脉络,投资40亿元实施仙霞古道、浙赣古道、桐坞古道等28个项目建设省级慢行交通系统。通过节点联通、道路贯通,将市域内10大风貌样板区与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岭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名村名镇、古建遗址等生态人文景观进行串联,打造长三角“浙里自驾”的重要路段。

短板补强提升配套能级。以百姓关切、群众有感为标尺,开展“全面普查+以评促建”的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专项体检,标准涵盖治理、教育、养老、卫生等8大类20项,形成“体检—评估—提升—反馈”的动态推进机制。今年以来,该市针对体检问题,累计筹措资金6.5亿元,先后完成6个老旧小区改造、7条道路综合改造、28个小区“液改气”,以及共享食堂、儿童健康中心、南孔书屋等109个公共设施补短板项目,为居民提供全生活场景的优质服务。

三、强化产业赋能,盘活资源拓展共富路径

文旅赋能焕发遗产活力。充分发掘地域特色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仙霞探古”样板区复兴三卿口烧窑祭窑仪式,打造集瓷器加工、展示度假为一体的古瓷艺术村。“清湖锁钥”样板区重塑古埠风貌格局,开发清漾状元手办等文创产品,打造《清湖宋韵》《清溪江湖》等实景剧,构建产学研游一体的共富风貌游线。“凤鸣世遗”样板区依托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构建“旅游+”农业、体育、颐养的多旅发展格局,三季度实现民宿、农家乐营业收入超1000多万元。

两山增效助推农业升级。按照“兴一产、拓二产、融三产”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集体林权改革等手段,进一步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加快打造李坪红糖、清湖酱油、枫石湖羊等农文旅产业。同时,举办“花遇知音”油菜花节、清水蟹开捕节等特色民俗活动47场,吸引游客28万余人次,接待研学人员5000余人次,带动农产品消费3000万以上。

筑巢引凤提振夜间经济。以道路广场综合改造为切口,全面升级“一江两带”夜间经济带,串联虎山运动公园、桑淤大桥、通禄门城市阳台等重要城市节点,打造富有市井味、烟火味、人情味的城市风貌慢行街区,点亮城市“夜经济”。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风貌样板区共接待游客45.0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量达17.81万人次,接待游客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江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