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六个“坚持”助力城乡风貌实现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 2023-12-05 16:43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湖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决策部署,以展现“整体大美、湖州气质”为工作导向,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工作目标,多措并举,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规划先行,蓝图画卷初显现。坚持“一盘棋”理念,整合各类资源力量,将城乡风貌、未来社区、美丽城镇、老旧小区等纳入专班一体化运作,并与城市有机更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委托东南大学段进院士团队高水平开展品质提升城市设计,并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融合,对城市风貌进行指引性管控;印发《湖州市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评价办法(试行)》,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风貌样板区评价模式,强化市级技术服务指导;启动《湖州市风貌样板区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分类型建立湖州全域城乡风貌管控体系。此外结合“微改造”系统性规划,对城市“边角地”“空闲地”进行深化设计,其中7个作品在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坚持项目为王,城乡风貌出形象。围绕“整体大美、湖州气质”的工作导向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工作目标,加强“N个一”基本配置,科学有序开展风貌区建设。2023年,全市共有13个风貌区列入省级试点(试点数与所辖区县的比值列全省第一),累计达到47个。在建的19个试点全年共排定项目200余个,年内投资额超35亿元。截至目前,10个风貌区已建成,其中4个获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4个获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乡风貌样板区”。年度项目完工率达100%,完成年度投资34.8亿元,投资完成率达99.4%。一批涉及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公服配套、景观提升、特色产业的项目已全部完成,为湖州“美丽繁华新江南、湖光山色生态城”形象的树立夯实了基础。

坚持人本理念,群众“四感”得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并持续优化了群众共商机制,在风貌区打造过程中全程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群众需要什么,就改什么,通过滨水空间、公园、绿道等的改造提升及社区食堂、小微型养老机构、高品质幼儿托育等项目的建设,不仅让风貌区内的街巷、公园重新焕发活力,更是补齐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落差”。如南浔水乡文创湾传统风貌样板区聚焦外来游客服务与本地居民服务两方面诉求,着力补充各类配套设施。共新增3处五星级旅游公厕、多个特色民宿酒店、优化2处综合停车设施,打造1处特色亲子驿站、1处特色幼托、1处老年人活动中心和1处亲子博物馆等。长兴龙山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关爱式”打造儿童友好型样板,通过探索建立儿童议事会、拓展户外活动“专属场地”、建立关爱成长“智慧社区”等措施,创建儿童友好“社会氛围”;截至目前,由第三方测评机构对今年提请省级验收的样板区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平均满意度高达92.69分。群众对列入省级民生实事的风貌区“好差评”始终保持在100%。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底色更靓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风貌区内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湖荡、湿地水岸保护和生态驳岸修复,完成整治面积近万亩。吴兴东部新城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通过实施西山漾水生态修复工程,新增周边沉水植物约11.7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西山漾水体自净能力;长兴环太湖县域风貌样板区通过贯通8公里环太湖大堤、新增24处骑行驿站、联动开展3个村庄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工作,实现了溇港阡陌、水村相融的滨湖风貌完整性。此外我市还将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纳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内容,研究制定《湖州市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专项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郊结合部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意见》等,常态化开展污水、垃圾、环境卫生等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城乡环境问题动态清零。

坚持文化赋能,历史底蕴更彰显。充分挖掘湖州“吴越城、太湖洲、湖笔都、清丽地”的特色文化主题,谋划衣裳街、小西街、南浔古镇等城市传统风貌区和吴兴太湖溇港、南浔水乡古村落、德清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和安吉余村“两山”等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县域风貌样板区。将文化因子融入风貌区的建设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业态来提升风貌区的新活力。吴兴太湖溇港县域风貌样板区将溇港文化基因植入风貌整治提升全过程,以溇港水系为基底,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特色打造“古村休闲—文创体验—织造修行—童乡生活—养老度假—记忆留存”系列旅游体验,形成完整的溇港文化印象与生活体验,实现文化与生态的互动发展。

坚持产业协同,共同富裕有成效。在风貌区建设中,坚持以共富为核,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盘活集体资产等手段,高水平打造现代农文旅产业集群,促进风貌区集体经济发展。南浔水乡古村落县域风貌样板区在保护与传承桑基鱼塘农耕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油基鱼塘、菜基鱼塘等多种模式,拓展延伸出了稻鸭共育、稻蛙共生、“跑道鱼”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跑出了现代渔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德清洛舍-阜溪“瓷源琴乡”县域风貌样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产镇村深度融合,6个村内均有各自特色产业,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较为厚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9万元,最高6.86万元,远超县域平均水平。(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