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聚焦文脉延续、聚力精神共富 打造共富共美风貌样板区 |
||||
|
||||
自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丽水市立足全市基本情况,重点聚焦城乡融合发展,聚焦文脉延续、聚力精神共富,深入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三大举措,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新路径。目前,丽水市已成功创建9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其中县域风貌样板区7个,并有3个样板区荣获全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 以文化人,打造新时代共富精神高地 一是守好红色根脉,筑牢革命老区发展之基。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使其成为丽水最鲜明的精神地标,将浙西南革命精神作为老区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引领与奋进动力。浙西南革命老区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首次被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畴,丽水成为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在首批样板区创建中,重点聚焦革命老区核心区块的整治提升,推动遂昌王村口镇、庆元斋郎村、云和小顺村等地积极开展红色项目创建,三地累计完成投资约2.33亿元,完成红色文旅类项目16个。其中,王村口镇投资1.7亿元,建成浙西南红色研学基地与星级酒店,配套完成挺进师大桥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红色文旅产业链,成为第二届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现场教学活动主场地。 二是凸显绿色生态,彰显花园城市自然之美。绿色是丽水最动人的色彩,生态可持续是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重点聚焦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文化的发扬与瓯江文化的传承,围绕丽水山水优势,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山区人民谋发展的全过程。如庆元百山祖国家公园县域风貌样板区围绕生态保护文化传播,投资近400万元改造提升自然教育服务中心,重点从国家公园、珍稀物种、绿野仙境、菌菇世界、林海万物、保护成果六个单元展示了整个百山祖国家公园的秀丽风光和生物多样性,改造提升后已累计吸引游客达3200余人次。云和“十里云河”县域风貌样板区围绕瓯江文化,聚焦非遗民俗文化保护,持续举办“瓯江水上蛟龙节”,展现大河之美。今年元宵创新开展“祥龙闹元宵”直播,吸引新华网、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浏览量达到300万。 三是传承传统文化,深铸千年处州人文之魂。聚焦传统文化资源,深挖丽水人民的精神财富,展现样板区内千年处州之韵味。丽水市委整合资源力量实施“五大工程”:一是深入实施黄帝文化研究与传播工程,如缙云“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样板区成功将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升格,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经批准由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节庆活动。二是深入实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程,如龙泉的剑瓷文化与庆元的廊桥文化等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三是深入实施特色历史文脉研究工程,如景宁畲乡之窗县域风貌样板区投资33.5亿元,累计实施项目25个,进一步彰显特色民族文化。四是深入实施非遗文化活化传承保护工程,如青田华侨文化县域风貌样板区大力保护传承“稻鱼共生”非遗文化,高规格局办全球首届农业非遗大会,得到全球各地关注。五是深入实施全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如松阳争取各类资金6.8亿元,撬动工商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超10亿元,推动其成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以文兴业,打造新时代共富产业高地 一是文旅融合,提升文化产业新活力。做好各风貌样板区内的文旅融合,将更多的文化因子、诗情画意融入风貌样板区打造之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业态来提升风貌样板区的新活力,推动处州文化的深化、物化与经济效益转化。如缙云“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样板区依托黄帝文化品牌,开发了缙云烧饼、缙云黄茶等众多农产品,推动产品增值溢价,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并与西泠印社等文创企业合作,开发首批60余种200多款文创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龙泉“烟雨瓯江·古城新韵”传统风貌样板区举办“真西宋·月光青春集市”“留槎墟市”等非遗集市,以宋韵文化为核,以“音乐+集市”为载体,推动“集市经济”健康发展,创新城乡统筹模式,吸引全市19个乡镇(街道)前来举办专题集市活动,形成“城区搭台-乡镇唱戏-全域共富”的发展模式,全年累计举办非遗集市30余场,吸引游客达40余万人次。 二是文农互促,提升文化产业带动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跨界融合,让文化成为乡村农业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丽水山区特色农业文化的经济转化新路径。如青田县华侨文化县域风貌样板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创新发展稻鱼共生农业文化,投资3000万元新建稻鱼共生博物馆,成功举办全球首届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持续做好农遗大会后半篇文章,完成农业类、文旅类等23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31.2亿元。庆元县做强百山祖国家公园县域风貌样板区的香菇发源地优势,连续举办香菇文化节和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不断扩大香菇文化的影响力,并持续做大食用菌产业,成功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连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样板区内蓬勃的香菇文化成为庆元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特色带动,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擦亮城乡风貌样板区文化特色品牌,不断塑造独具特色的风貌样板区文化特色标志,提升特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文化带动产业发展,驱动业态升级,推动IP形成。如龙泉“不灭窑火·诗意栖居”县域风貌区持续推进青瓷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成功入围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阶段性解码成果展示项目,“青瓷烧制技艺”等4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解码项目,龙泉青瓷成为杭州国家版本馆内展现宋韵文化的重要建筑材料。青田华侨文化县域风貌样板区内山口镇创新模式壮大发展石雕产业,打造青田石文化产业共富园,创新“直播+石雕+石文化”销售模式,成为全国首家石雕抖音电商直播基地,截至2022年底,直播基地累计签约商户900余家,石文化产品日平均发货量达5000余单,日平均销售额约200余万元,累计销售额超2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200人,实现人均月增收1100余元。 以文惠民,打造新时代共富共享高地 一是规范引领,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制定《城市文化场馆美化建设规范》,建成首批75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根据辖区内群众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内文化地标和旅游线路,通过测距、定位,基本实现“步行10到15分钟就能直通全市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文化驿站等3个以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如青田华侨文化县域风貌样板区通过引侨引资、深挖本土特色,集成布局了14个乡村博物馆,成为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微旅行”打卡点。松阳县构建全县域生态博物馆,搭建“中心馆—专题馆—展示点”框架结构,充分展示松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松阳水墨小港风貌样板区内重点聚焦专题馆,建设提升红糖工坊、石仓豆腐工坊、契约博物馆等专题馆,在提升乡村风貌的同时,打通文博工作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松阳生态博物馆(工坊)被住建部推荐申报第十二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二是艺术植入,实现文化享受“触手可及”。将艺术融入风貌样板区建设,充分发挥艺术活动汇聚人气、凸显气质的文化效应,将音乐、绘画、戏曲等表演作为人文风貌在样板区中充分展示。如丽水花园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通过举办“市民音乐节”,带来30万+的现场直播点击量,吸引到场观众和游客近2万人次,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高品质的艺术活动。莲都“古堰画乡·诗画田园”县域风貌样板区以“画”媒,发展画廊一条街、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巴比松油画馆,实现油画创作、培训、交易、鉴赏、收藏、会展全产业链发展,每年接待写生人数超15万人次,吸引中央美院等300余家院校在此建立实践基地,每年带来约190万人次的游客量。 三是创新模式,确保文化服务“无处不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与城乡风貌样板区融合共建模式,进一步统筹资源,将文化服务布局在风貌样板区中,进一步提升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基本单元文化融合程度,让文化服务成为风貌样板区建设的点睛之笔。如缙云“溪山云行画卷”县域风貌样板区结合石窟改造,将婺剧、书屋、声光电表演等文化服务融入到小微空间改造之中,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喜马拉雅有声读物入驻岩宕,进一步探索丽水山区共富现代化基本单元文化共享新路径,该模式得到浙江宣传等主流微信公众号的点赞宣传。景宁畲乡之窗县域风貌样板区内由废弃铁矿改建的那云·天空之城休闲度假区与当地文旅部门充分对接,设计布局1400平方米的“天空之城·云山书局”,共有藏书10000余册,一经推出便吸引读者前来打卡,并成功入选为2022年度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