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椒江区全力推进传统风貌样板区创建 |
||||
|
||||
近年来,台州市椒江区在老城复兴的整体框架下,以做强“文旅圈”“风景圈”“生活圈”为目标,通过“两轴一心五片”改造,谋定“海防名卫·和合乐坊”风貌样板区建设,致力打造中国海防卫城更新典范、和合文化社区建设样板。 古今相融,做强“文旅圈” 一是挖掘文化底蕴。根据首开中国海防先河、首筑海门卫城御寇的海防历史和明代戚继光抗倭的海防故事,整合海防文化资源,通过恢复卫城的重要历史要素和空间载体并活化利用,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海防军事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区,夯实“中国海防第一卫”的文化地位。依托海门“小上海”的背景,将商埠文化与现代旅游商业相结合,用好“台州商埠第一港”这张金名片。 二是串联文化要素。依据自身文化特质未统合、文化氛围待体现等问题,在基于历史特色基础上,协同“1% 公共文化计划”工程,通过增设文化雕塑小品,策划多元的文化节庆活动,增加艺术景墙,设计特色主题植物花园等方式提升。依托现状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章安古街-前所-葭沚老街-海门卫城”四大文化主题片区,构成椒江区大文旅圈。通过慢行道、绿道的整体联通,打造串联一江两岸的文化旅游大环线。 三是彰显文化价值。将海门老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型商业业态发展趋势相结合,实现海门老街功能“走出去”,周边业态“引进来”。通过整体规划布局、推出文创IP新业态,打造地标性城市生活聚集区。创新夜间经济业态模式和文化创业、文化研学、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等激活社区活力的经济业态模式,完善周边综合配套保障水平、优化营商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消费品质。 连山通江,做强“风景圈” 一是两岸山水融合。串联葭沚山、大白云山、凤凰公园、枫山、太和山和东山公园等山体,构建环山绿化大通道,形成南北岸环山绿廊。通过整体更新滨江区域,构建分段、分主题的特色滨江活力岸线,将滨水公共空间归还给居民共享,打造美丽滨江岸线。依托城市未来发展,打造重点突出的多个片区门户,构成多个景观特色显著的特色风情圈,形成区域特色门户。 二是景观精提升。对广场、道路、建筑立面的亮化进行改造,以3d投影、廊架艺术灯光、互动灯光点缀,加强夜景的整体性、创意性和特色性,提升夜景效果。系统化改造提升景观环境,以“绿透”计划打造无边界的海门老街,通过美化店招、建筑立面整治、开放出入口、降低围墙等方式,加强前后景观呼应,提升建筑的质感和通透性,营造历史街区氛围。 三是老街微更新。利用技术创新,设计再生工程,实现历史环境再生,恢复老街的识别性和综合功能。从中式和西式相拼接的肌理和街廓、石板路面,到临街宅院、商铺、庙宇等,保存了浙江沿海近代中西合璧的老街样本。重点保留作为城市历史见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内涵、老字号和民俗仪式,并将其纳入日常街区生活。在街区的基础设施改造中,采用隐蔽安装的方式对水、电力、通信等路线进行更新,尽量减少对街廓外观的干扰。 以人为本,做强“生活圈” 一是打造老龄和合社区。基于椒江区老城老龄化突出的特点,规划重点加老年友好型社区构建。在城隍浦邻里中心内建设城隍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包括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辅助器具租赁中心、康复助残中心、老人助浴室、和健身活动室等。响应老年人群喜爱戏曲的普遍性爱好,修缮海门老街老百姓戏院,为社区老人提供观看戏曲节目、租用戏院场地、举办社区文艺汇演的服务。 二是提升生活品质。重新划分停车区域,通过花箱对车辆进行遮挡和规避,提升风貌区整体美观性。取消部分地面停车位,增设地下停车位,共享停车管理,集约化、智能化配置停车空间,方便居民停车。明确留出人行道的主流线和视线通道,减少占道,给居民步行让出空间。优化步行环境,流畅步行路径,保障无障碍设施,实现全域慢行,增设林荫休憩和惬意逗留区域,增添邻里交流便利。 三是联通未来智慧生活。2022年城隍浦未来社区正式通过省级验收,被列入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通过未来社区的建设,构建海门老街的数字化基底模型,共同绘制“数字孪生社区”,链接物联网设备,为海门老街提供直观的三维展示。增设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网关、智慧燃气管控,智慧排水,接入社区便民药事服务“浙里药店”。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共享及分析科学调度各项社会资源,推进精细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实现对海门老街及周边社区的全面监控、智能操控。(台州市椒江区城乡风貌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