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 打造美好生活的“幸福共同体” |
||||
|
||||
嘉兴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将“一统三化九场景”的理念要求贯彻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联动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全面加强规划引领、政策保障,迭代完善建设标准、运营模式,加快把未来图景转化为幸福实景,形成具有嘉兴特色的“温暖嘉”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路径。 在提质扩面、迈向全域中奔“共富” 一是统筹谋划,全域推进。出台《嘉兴市高质量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域推广、全面提升、全面深化”思路,建立以镇(街道)为单元的推进机制,对全市所有镇(街道)进行摸排,形成未来社区项目储备库。目前,全市累计试点建设未来社区87个,列全省第三,成功获批省级未来社区6个,基本实现全市镇(街道)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全覆盖。 二是规划引领,协同推进。全面启动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全域统筹单元布局、设施配套、整体计划,做好主要生活场景布局衔接,形成“多规合一”的5分钟、15分钟公共服务设施矩阵,其中南湖区、平湖市、海宁市专项规划获得省级优秀。充分衔接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与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以未来社区理念推进老旧小区连片改造,累计覆盖城镇老旧小区103个。 三是因地制宜,分级推进。坚持示范创建与普遍提升结合,出台《嘉兴市“温暖嘉”未来社区生活圈配置导则》,按照“基础型、品质型、特色型”三个层级以及10类居住区引导体系建设实施,首批20个“温暖嘉”未来社区创建纳入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坚持省、市两级梯度创建,迭代优化市级未来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推进未来社区增点扩面,今年计划命名50个以上市级未来社区。 在补短增优、改善民生中增“福祉” 一是摸清底数,补足公共服务“基础项”。健全“普查评估-迭代升级-滚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公共服务设施调查评估,普查数据达5244条,精准定位短板设施和短板社区。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全域开展未来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健全项目库,循环推动公服设施有序更新。目前我市城镇社区设施服务评价指数为68.76,全省第三。 二是重点提升,织密一老一小“供给网”。统筹民政、卫建等部门,在提供普惠共享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模式,力争到2025年底,率先实现“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全覆盖,真正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如,南湖桂苑未来社区衔接社区的托育教育资源,改造提升桂苑幼儿园,为社区适龄儿童提供全日托、半日托、延时服务、新生体验等服务,实现了托幼一体化和社区适龄儿童托育学位覆盖。 三是聚焦新建,打造公服集成“升级版”。系统梳理存量空间,在新建类未来社区中创新打造邻里中心,突破传统党群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大厅概念,实现功能复合利用。如渔里未来社区邻里中心1、2楼服务大厅,不仅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红色书吧等,还与嘉兴市第一医院战略合作打造医共体,此外3楼打造了嘉兴图书馆分馆、生态体验中心,集中展现九大场景生活方式。 在长效运营、迭代升级中见“未来” 一是完善可持续运营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综合运营服务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探索出一条“政府监管、国企出资、自负盈亏”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如,南湖区由嘉源水务集团、嘉实置业与南湖街道下属国资公司共同成立“浙江嘉兴温暖嘉物业服务公司”,入驻改造后的小区进行运营管理,三年内维持改造前164元/户·年物业费不变,物业公司通过收取广告费、停车费等弥补物业费亏损。 二是推进数字化集成贯通。加快“浙里未来社区在线”数据贯通,政府端打造未来社区在线管理系统,社区端打造通用智慧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数字化全域推进模式。目前,建成“秀邻里”“乐居南湖”等全域数字化品牌,地方数字社会集成应用总量达34个,社区访问量位列全省前三,南湖农翔社区、经开文博社区列入全省首批试点。 三是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发挥财政激励引导作用,对市本级创建成功的省级未来社区一次性给予600万的奖补资金,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畅通金融支持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未来社区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基金、保险资金、上市公司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项目的管理运营。如,海宁市住建局与农行海宁支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对未来社区等项目授信95亿,投放贷款32亿。(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