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以绿道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之道” |
||||
|
||||
松阳县按照“原生态、高品质”理念,因地制宜推进绿道建设,扮靓城市风貌,连接城乡自然山水人文,串联美好生活。以高品质绿道建设抓手,助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撬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突出以民为本,深化绿道规划。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念,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以“厚生态、高品质”为核心,充分对接县域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全域旅游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县域专题规划以及国家、省、市相关规划,将绿道与其他专项规划无缝对接,编制并发布了《松阳县域绿道网规划》,提出“一轴、两片、三环、三脉”的县域绿道网总体布局。既解决了当前绿道建设存在的断头路问题,也进一步完善了该县绿道网建设的顶层设计。 突出品质建设,把牢关键环节。一是立足生态环保,抓绿道提质升级。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绿道路面建设质量是绿道能否实现其便民、休闲、旅游、体育等多重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松阳绿道建设始终将生态环保作为路面质量提升的重点。例如滨水绿道改变原来钢筋混凝土基础浆砌块石堤为主的堤防,建设亲水平台以下砌筑干砌块石护坡的生态堤防,吸引了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等303种;郊野绿道采用最不经意、最自然的手段,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绿道网;古道全部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头和泥土保持原有韵味。二是立足做精做细,美化灯光系统。以松阴溪绿道延庆段为主,采用瓦楞灯、投光灯、墙角灯、埋地灯、步道灯、洗墙灯、防水灯带等多种不同的照明灯具,分别应用于亭子、栏杆、台阶、桥墩、石板道、游步道等方面,并根据各段节点景观的差异性,使用不同色温进行调节,例如在3000K色温作为主基调的基础上,中华秋沙鸭保护区段内,特意采用4000K保护色温,选用地埋灯进行安装,亭子、长廊、桥梁等景观节点使用2000K色温进行渲染。旨在用生态环保的灯光系统,打造富有地域特色,营造“光影静美,健康步行”的绿道夜景。三是立足本土特色,优化绿化配套。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绿道沿线林相改造、种类丰富和景观设计方面,除了有常见的樟树、桂花、垂柳等园艺品种,还增加了许多松阳本土树种,增添本土特色,如乌桕、朴树、枫杨、苦槠、南川柳等。同时,针对植物季相不明显、重要节点景观不突出等问题进行改造,增加了乌桕、银杏、法国梧桐、黄山栾树等彩叶树种,在独山驿站、水文公园等重要节点进行改造,营造了四季有花、步移景异的优美环境,并对沿线植物进行了挂牌。 突出功能叠加,打造幸福之道。一是突出民生功能。松阳绿道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除休闲、交通功能以外,将绿道作为民生工程进行打造,让人民群众能从绿道建设中切实感受到实惠、便利和效用。以松阴溪干流滨水绿道为例,紧紧抓住防洪堤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机遇,建成了松阴溪全县60公里堤防,实现了“绿道+农供水饮水一体化+防洪堤”的滨水绿道建设模式。近年来,松阴溪出境水常年保持在2类水以上,水质达标率100%。二是突出文化功能。依托千年古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植入作为绿道建设之魂。在绿道沿线及主要节点通过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方式,把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建设最富人文气息的绿道。如水文化公园建设水利博物馆;四大古堰(白龙堰、青龙堰、午羊堰、京梁堰)、棚里驿站(黄公渡唐宋遗址)植入松阳水文化、茶文化、桑蚕文化等进行布展;小港绿道通过开展“七月红色之旅|寻找那些最初的红色感动”活动,将绿道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相结合。三是突出体育功能。将绿道建设作为“健康松阳”的重点项目进行打造,不仅突出其环境上的环保健康,更加注重绿道的健身功能,通过绿道建设,将动静结合的“健康松阳”体现地淋漓尽致。大木山骑行茶园绿道已连续六年成功举办浙江省自行车系列公开赛,被评为浙江省运动休闲优秀旅游项目;松阴溪干流滨水绿道举办了包括半程马拉松、环浙自行车比赛等多场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三都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承担国际天空跑挑战赛、举办登山健身活动的主跑道。四是突出三产融合功能。以绿道为载体,按照“以藤结瓜、以瓜连藤”的方式,深入探索“绿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当其冲的就属大木山骑行茶园绿道,是国内首个将自行车骑行运动与茶园观光休闲融合的景区,全省唯一的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绿道周边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建成了小茶姑娘、草木堂·隐泉等精品民宿,吸引了大量青年返乡创业;促进了茶青市场、茶产业综合体改造提升,有效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另外,还有联合国人居署乡村振兴国际论坛、全国休闲渔业发展论坛、省第八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等一批国家级乃至国际级重大活动落户松阳。(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