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发挥改革主引擎作用 推进服务监管执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4-19 08:42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2021年以来,宁波市综合执法局按照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批示指示,找准数字化改革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契合点,以“安全、干净、有序、便捷、满意”为目标,通过共享、整合、优化、拓展等手段,打造城乡一体化服务监管执法应用系统,释放数字化建设潜能,实现城市运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系统共有市级协同单位50余家,区级470余家,日均案件达6200余件,80%在社区微网格内循环解决。该系统获得工信部全国5G应用智慧城市专题赛二等奖,列入2022年省数字化改革“一本账”清单,近日又被评为2022年度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最佳实践”,为全省改革实践提供宁波版本。

突出全面贯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升改革效果

加强城乡一体化服务监管执法系统市县两级统建,统筹数字资源“一本账”管理,深化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提升数据供给质量,增强数据存储、共享等服务效能。

贯通“1612”“141”体系。找准“数字政府”跑道,按照“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综合集成”V字方法路径,承接“浙里城市共治”重点应用,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链接,在平安法治模块下进行迭代升级,贯通监管执法子跑道,形成条抓块统、全市贯通的工作格局。

贯通“市、区、街”垂直体系。按照“一网统管整体智治”要求,整合强化各级实施机构,架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平台,实现“五级联动”(市—区县—街镇—村社—网格)。目前已划分基础网格3120个,责任网格471个,汇聚部件数据237万件,覆盖面积1357平方公里,推进街道、建制镇平台数据全面覆盖。

贯通服务监管执法闭环体系。理顺监管执法内在关系,梳理“一张清单”,打造“一个入口”,打通与省“互联网+监管”“统一处罚办案系统”等平台端口,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持续深化非现场执法,率先推行全域PDA移动执法,强化执法案件一键直达,执法监管一体联动。2022年累计应用“浙政钉·掌上执法”开展综合执法检查49万余次,超过其他地市之和。今年一季度开展综合执法检查6.9万余次。

聚焦机制重塑,城市治理“一体展现”放大改革效应

坚持以重大应用支撑重大改革,以应用建设推进制度重塑,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新机制、新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重塑综合监管机制。结合行业管理、行政执法事项专业要求,优化事部件类别及立案、处置标准,加强跨平台网格整合,推进基层巡查专业化、智能化,落实执法办案清单化、扁平化,探索城市运行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今年一季度,全市共上报案件56.46万余件,应处置51.53万余件,问题处置率达到99.53%。

发挥雁阵效应,重塑指挥协同机制。以综合执法为基础,建立城市运行指挥体系,联动市级50余家、区级470余家协同单位,以技术变革打破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壁垒;注重应急管理平急转换,推进常态问题处置跟踪、反馈销号,重大事项联席指挥、应急联动,今年以来,全市日均案件量达6200余件,80%案件在社区微网格内循环解决,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村)、大事不出街(镇)、要事不出区(县)。

激活神经末梢,重塑处置闭环机制。统一归口受理“网、信、访、电、微”等多种渠道,推进多源案件一口受理、上报问题闭环处置;深化“专家智库”“马路办公”“包片管理”“代整治”等机制,夯实属地行业兜底保障,实行“绿、黄、红”三色提醒,强化安全隐患快速消除、无主问题有效破冰、积存案件持续清零,实现过程监督可评价、流转处置可视化、结果销号可追溯。2022年组织开展现场确权342批次,确权处置疑难问题1.1万余件,代整治近8000件,有效破解一批城市治理难题。

强化赋能实战,城市体征“一屏感知”扩大改革域面

聚焦城乡治理高效协同、整体智治,打破数据壁垒,梳理常态监测体系,共享执法证据,加快实现问题“一屏感知”。

围绕实战管用,构建指数监测评价体系。围绕“安全、干净、有序、便捷、满意”五个维度,搭建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190余个三(四)级指标。坚持以技术变革打破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壁垒,协同公安、住建、交通、生态、应急管理等部门,覆盖自然灾害、环境卫生、无废城市等领域,打通条块业务系统互不相连的树状结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

围绕基层信用,构建智能监管体系。以雪亮工程为基础,统筹视频规划建设,对易发、高发问题区域,实施“共建+共享”视频聚合,注重“人防+技防”紧密结合,实行“监测+预警”双线并进,目前已自建视频1万余路,共享公安等部门视频21万余路,其中智能分析视频1200余路,实现20余类城市管理问题智能采集,准确率接近90%。2022年通过视频采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超过34万件,占总量15%。今年以来,视频采集问题8.9万件,占比13.6%。

围绕群众受用,构建多跨场景应用体系。加快重点区域治理应用场景建设,完善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市政公用、垃圾分类等领域应用。如推行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将AI智能图像识别、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垃圾分类,得到了省领导批示肯定。

坚持管执联动,城事场景“一键应用”放大改革潜能

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统筹,突出监管执法联动,探索更多城市运行多跨场景应用。

推行智慧停车建设,整合接入全市停车资源,完成用户注册292万,实现停车诱导、便捷支付和执法取证“三合一”,道路泊位不缴费实现100%非现场取证,应用列入2022年省住建厅浙里城事共治首批全省贯通场景。

推行智慧市政建设,开发道路塌陷检测智治系统,绘制“道路塌陷风险区划一张图”,推行智慧桥梁监测,接入全市城市桥梁信息化管理2100余座,智慧桥梁监测12座,实现桥梁重大运行风险实时智能监测。

加快建筑渣土治理转型升级,打造源头审批、工地监管、运输路线等“两点一线”全方位数字化治理模式,发现问题自动推送,生成保存证据链,数字化建设成果写入《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被评为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在下步工作中,宁波市综合执法局将持续以数字化改革和“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牵引,对标“两个先行”,突出科技创新,注重机制重塑,加速体系架构、平台数据、重大应用、标准制度与监管执法全面贯通,持续探索“一网统管”“一体联动”,使之成为撬动城市治理社会化、精细化、智能化和法治化的支点,全力打造精准精细、共治共享的城乡治理共同体,探索高品质城市“宁波绣法”,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做出积极贡献。(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