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市坎门街道融汇古今 打好美丽城镇人文润城魅力牌


发布时间: 2023-04-20 15:42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玉环市坎门街道紧抓美丽城镇创建机遇,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底蕴和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结合生态、民风、产业特点,强化项目引领,坚持文化赋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城镇建设同频、文旅开发与乡村振兴共振,高品质打造独具滨海文化魅力的现代化美丽城镇。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激发老城活力

一是保存城市老记忆。以保留地方文化历史感和厚重感为着眼点,积极谋划振兴路—中市街—二条岭—新大街老商业街区有机更新,留存二条岭、坎门桥等地标性特色建筑,同时秉承“不造假”、“不造旧”原则,对临海民居建筑群进行外立面改造。改造提升后,后沙滩景区游客增长率150%,带动周边房地产业发展,群众创收超4亿元。

二是打造文旅新地标。以后沙沙滩公园为支点,坎门沙滩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通过景观节点建设、城市路网优化提升、建筑立面改造等,串联坎门东部海岸线,谋划海湾旅游新业态,打造“艺术村落”浪漫东沙等全新文旅地标,目前共吸引30余家文创单位运营入驻,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旅游收入年均800万元。

三是促进融合式发展。以当地浓厚的汽车底蕴文化为基础,聚焦强链、补链、延链,推进文化与汽摩配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擦亮汽摩配金字招牌,打造省级特色汽车主题小镇。全力推进时尚酷车小镇项目建设,融合“工业+旅游”,以汽摩配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为目标,通过推动汽车零部件“产、学、研、销、旅”五位一体平台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汽车产业基地。

以非遗传承为支撑,弘扬海韵文化

一是以“渔”为本,打造“非遗”文化符号。积极探索“文旅宣传+非遗保护”发展模式,统筹协调城镇提升改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打造非遗主题滨海景观带,以渔民画的形式展示传统非遗项目,用色彩讲述渔家故事,先后收录来自林世芳、林世宇、黄勇进等五六位玉环美协渔民画会老师创作作品30多幅。

二是以“才”为先,培养“非遗”文化传人。邀请鳌龙鱼灯编扎技艺的许家第三代匠人许振等非遗匠人走进校园,以定期授课的教学方式让非遗的保护传承在校园中得到有效开展。坎门二中成为省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坎门中学、坎门文技校等也被评为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三是以“馆”为媒,缔造“非遗”文化纽带。打造展陈新平台,推动具有海岛特色的船模馆落户后沙,将花龙鱼灯、鳌龙鱼灯、延绳钓捕等坎门特色“非遗”项目串珠成线,进行集中展示,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船模馆将于2023年建成投用,建成集收藏与展销功能于一体,实现对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以乡村旅游为主线,开创共富格局

一是建设生态宜居村落。以“双沙·海风十里”滨海旅游精品带建设为抓手,开展重点村居人居环境整治,对鹰东南山区块文旅民宿基地、东沙日月巷沿线建筑群老旧建筑进行统一改造,整治面积约1350亩、绿化面积600余亩、建设生态停车位300余个,美化滨海公路和百步岭步道1.6公里。

二是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文旅”“果旅”等项目和路线,打造民俗民宿、创意农场等乡村旅游项目,鼓励现有7家农家乐、农场开展提质改造,在发展葡萄柚、红美人等农副产品的同时,实现多产业良性互动、村民就地就业。辖区已创建A级景区村庄9个,2022年累计接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超10万人次。

三是擦亮闽南特色标识。以“乡音关情”联结海峡两岸为落脚点,弘扬‘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民风精神,举办首届闽南文化旅游节、“海韵渔情”文化节及“爱拼才会赢·闽南歌曲大赛”等特色活动,发掘优秀的闽南(台)语音乐创作人和潜力歌手30余名(含台湾籍歌手5名),推动闽南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玉环市美镇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