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存量安置房转化保障性租赁住房 多维创新探索住房保障体系新路径 |
||||
|
||||
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集是省、市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住有宜居”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余杭区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对标省市建设要求,杭州市余杭区创新探索盘活存量安置房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多维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路径,通过“政府引导+村集体配合+企业参与”的模式,推动存量安置房租赁项目规范化、规模化、品质化,加快推进余杭区“住有宜居”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目前,全区首个试点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体系的安置房项目CCB建融家园·永乐项目,首期房源共计1531间,计划8月正式启动招租运营工作,租金最低仅1000元/间,预计每年将带动永乐村农民增收2220万元以上。2023年,余杭区锚定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6万套的年度目标,截至5月底,已累计筹集认定项目18个、房源6456套(间)。目前全区累计认定项目67个、房源2.71万套(间)。计划到2025年,余杭区累计筹建保租房达5万套(间)。 探索健全要素保障,夯实项目落地基础 多主体紧密联动协作。余杭区仓前街道永乐村位置优越、项目规模大、村集体配合度高。前期,区住建局联动属地镇街密切协作,由区住建局提供政策指导,仓前街道负责项目选址、运营单位、资金保障等事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房源流转等事宜,创新性开辟了闲置安置房转化为保租房的筹集新渠道。同时也开创了存量安置房管理新模式,在人口治理、社会安全、营商环境提升、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项目落地涉及多产权主体、村民租金期望高、投资回报期长、财务平衡难等难点,而现有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政策对于对安置房等存量居住性质用房转化项目实质性支持少。为抢抓安置房分房窗口期,推动优质运营商提升项目品质,区住建局多方调研、论证,拟定《余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资金补助实施方案(试行)》,并以永乐社区项目为试点,加持属地镇街资金支持,建设银行金融贷款支持,以“小资金”撬动“大民生”,以“微实事”展现了“大作为”,着力解决项目落地资金缺口问题。 构建多方合作运营模式。通过国企集中收储、村委统一装修、政府纳保补贴、建信专业运营、建行金融服务,融合政府、银行、企业、村委、村民等五方力量,打造集商业、长租公寓为一体的高品质租赁社区,从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国企托底等多个层面推动项目落地。 推广优质运营模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项目品质有保障。项目结合新就业青年人群居住需求开发,户型统一规划为一室一厅一卫独立房。通过引入专业第三方运营机构,在项目原有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项目运营“软实力”,在流动人口管理、规范消防设施、环境卫生管理、车辆管理、小区配套服务、数字化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有效改善安置房小区居住品质,提升租客居住体验,私密性强,安全有保障,可满足青年创客、各类人才居住需求,平均每套月租金1500元,约为周边同品质租赁住房价格的九折。 持续发展助共富。通过项目整体品质提升、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优势和运营商专业化运作等优势有效提升房源租赁价值和出租率,由企业承担租金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极大提高村民的租金收益和稳定性,帮促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增长。根据测算,首期CCB建融家园·永乐项目预计今年将带动永乐村集体经济实现增长37.3%,达到2800万元。每年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 试点经验可复制推广。通过支持企业发展租赁运营业务,不断积累项目试点经验,并在价格谈判、项目收储、整体改造、可持续运营等方面持续摸索改进,形成可复制、可持续、多主体共赢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做强、做大、做优租赁企业规模,进而以点带面,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项目健康稳定发展。目前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闲林街道等均有项目参照“永乐经验”洽谈对接中。(杭州市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