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探索摊点“清道”破解流动摊治理顽疾 |
||||
|
||||
近年来,松阳县统筹民生和市容管理工作,精准立题、扑身解题、全力破题,有序推进“疏导点”建设,有效破解“流动摊贩”治理难题,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生计问题,同时方便了市民群众生活,切实把“解决一件事”升格为“解决一类事”。目前,全县设有临时性经营场所24处提供摊位163个、公益“爱心摊位”4处提供摊位9个、蔬菜类自产自销疏导点2个提供摊位120个、百货、服装类集日摊位371个,实现群众投诉率、满意度“降升”幅度更大、市容环境更优。 坚守“三低”,变“到处流窜”为“营有定所” 一是坚守准入“低门槛”。关注困难群众经营压力,深化“服务+监管+执法”新理念,在县城城北菜市场、城南菜市场新设120个公益自产自销摊位,专供自产自销的菜农免费使用,并通过发放《加强县城菜市场周边环境秩序管理》温馨提示宣传单,将3个菜市场周边路段的流动菜农引导至2个自产自销点进行经营。 二是坚守经营“低成本”。按“就近设置、按需设置”的原则,优先引导困难群体参与经营,并通过统一制作经营摊车、摊位遮阳棚,完善点位软硬件设施。目前,已在县城设置分类临时疏导点,统一购置早餐车18台用于食品类(早餐)疏导点,在流动摊位较为集聚的区域设立4个点位9个“爱心摊位”用于残疾人员、低保户及手艺人免费经营。 三是坚守环境“低影响”。利用空闲空间、就地改造、规整零散等措施,在浙西南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周边指定区域设置百货、服装类集日摊位371个,合理设置准入门槛,通过竞标的形式进行拍租,要求中标人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以谁经营谁负责的形式落实市容管理。目前,已有260余名固定摊贩在集市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售卖。 坚持“三定”,变“被动管理”为“有序经营” 一是坚持科学“定管理”。以“专项、专班、专治”的执法模式,因地制宜出台“一点位一清单”,对疏导点内摊点的数量、经营内容、人员性质等情况进行分类建档。根据点位周边情况和摊贩“潮汐”特点,限制经营时段,满足多功能需求,并以定时、定点、定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分班错时的巡查制度,实行分类型、分区域、分时段疏导管理,消除执法空档。 二是坚持合理“定服务”。在保证食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不再设置其它过高的准入条件,并将“疏导点”纳入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燃气安全检查、食品安全检查、普法宣传等,及时解决经营户所反馈的问题,确保经营规范有序。 三是坚持精准“定区域”。划定疏导点经营区域,明确不得擅自改变经营地点、禁止任何人超出划定区域摆摊,不得提前出摊、延时撤摊,不得从事所在疏导点规定以外的经营项目。同时精准划定严管街、示范街,鼓励形成“基本商业为主体、设摊经营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推行“三重”,变“单一模式”为“多元治理” 一是规范管理“重渠道”。多渠道搜集意见建议,固定日报、月报制,研判问题、分析趋势,定向性开展专项执法工作。推行“一街多方”联勤共管,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聘请行风监督员,邀请社区、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适时开展“开放日”“体验日”等公众参与活动,参与疑难事件办理。 二是精细管理“重品质”。实施市容精细化管控,推行错时、延时管理,制作19色块责任区域图,设立19名网格长,对涵盖9条重点街区的48项精细化管理问题目录细化管控。推行“一说二谈三处罚”的执法模式,即初次违规释法说理,再次触法谈话教育,三次违法严格查处,精准管控,有效压缩违法违规空间。今年以来,累计办理无照经营、占道经营以及临时经营区域的经营者不按照规定的场所、时间、种类经营,责令改正后拒不改正的行政处罚案件87起,结案62起,处罚金额12580.5元。 三是智慧管理“重技防”。探索运用智能视频AI感知技术,建立事件处置、日常运作、数据分析运用等机制,进行全方位城区状态展示、监控和管理,形成“视频监控+AI智能识别+基层共治”高效闭环处置,实现24小时不间断对城市顽疾问题的智能化监控和实时感知。采用“高空喊话”系统对15个重点点位进行监控巡查并实时远程喊话提醒,以柔性执法模式劝导违法违规行为130余起,违规行为同比减少70%。(松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