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聚焦三个“一体化” 以试点建设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工作 |
||||
|
||||
湖州市以“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集成落地改革”省级试点为抓手,立足于街区式、成片化的未来社区分布格局,紧紧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要求,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高质量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申报创建点95个,今年共申报38个,创成省级引领型未来社区14个。 聚焦一体化布局,强化顶层设计 全域规划“一张图”。以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为目标,制定《湖州市城镇未来社区(完整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到2023年底,全市新增创建未来社区38个,实现创建覆盖率30%以上;到2025年,全市累计创建未来社区不少于135个,实现创建覆盖率50%以上。同时,强化先行示范,以吴兴区和德清县2个街道为试点,打造“街区式”全域未来社区样板。 专业团队“一张网”。组建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专家库,形成基础调研、方案编制、场景落地、满意度调查4个专业化团队和“一库双师多谋士”百余人专家团,下沉基层指导建设。采用“群众提议+专家评审”模式,编制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未来社区创建一体化实施方案,增强专项规划的指导性和实施方案的可落地性,其中,吴兴区、德清县及长兴县3个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获省级优秀。 星级管理“一把尺”。出台全国首个《湖州市未来社区全域化星级评价规范》,针对新建类和旧改类未来社区,制定四个星级建设标准,根据九大场景响应度、数字化平台落地6个指标、可持续运营5个指标、特色亮点7个指标等进行星级赋分,实现未来社区建设星级管理。该评价规范入选全省数字化改革“最高规则”评选第八名。 聚焦一体化建设,强化补短提质 聚焦公共服务,强基础。以公共服务集成落地改革试点为抓手,出台《湖州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方案》,开展全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调查评估和深度体检,建立“一区县、一镇街、一社区”攻坚任务清单,推动优质社区公共服务从区域供给向全域覆盖布局提升。已开展调查评估4轮,建立公共服务专题库,梳理300余个既有城镇社区4000余条设施,实施补短板项目200余个,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层面快速落地。 聚焦一老一小,强供给。会同卫健、民政等部门联合发布《湖州市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及运营管理办法》《湖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等级评定标准》,着力提高既有设施配置标准。同时,聚焦“一老一小”人群需求和服务场景打造,在提供普惠共享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模式,已完成“一老一小”服务场景76个,力争到2025年底,率先实现“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全覆盖。 聚焦强社惠民,强运营。联动未来社区建设和“强社惠民”集成改革,探索多元化未来社区运营模式,实现未来社区可持续发展。如吴兴区湖东街道成立镇街级强惠乐居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招募社区合伙人,对社区空间、资产进行有效运营,全面提升发展的综合效应;德清县为实现未来社区长效运营,创新未来社区运营联合考核评定机制,研究制定《德清县未来社区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对已验收徐家庄、新丰未来社区开展运营测评,推进全域运营规范化。 聚焦一体化管理,强化集成改革 探索“造空间”新路径,实现精准落地。探索建立新建类未来社区“带方案”土地出让机制,将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推动未来社区星级标准落地。如吴兴区拟出台《吴兴区新建类未来社区土地出让及全过程管理办法》,已在南塘漾等社区试点实现300亩土地带公服条件出让。探索既有闲置空间功能转变机制,如德清县拟出台《德清县既有空间改变使用功能实施办法》,采用分类管理方式,合理配置短板设施,为旧改类未来社区场景空间落地保驾护航。 迭代“智慧社区”平台,实现服务共享。依托万物智联,积极打造未来社区全域数字化底座平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平台间贯通,实现全域未来社区数字化建设“统一管理、特色覆盖”。目前,全市已有40余个试点社区驾驶舱接入平台,开发“邻帮帮”“众议议”等特色应用50余个,日均点击量万余人次。如吴兴区建成“吴上乐居”一体化数字平台,逐步开发垃圾分类、民生服务等“共性”应用和解决社区痛点的“个性”应用,构建“一底座+一社区+N个特色应用”体系。 打造“数字家庭”试点,实现安全共管。探索建立“数字家庭”湖州模式,吴兴区和长兴县作为全国“数字家庭”2大试点,主动探索依托小区门禁、智能安防等社区公共设施,升级建设开放的数字家庭基础平台,推动未来社区数字化平台与智慧住区综合服务、湖州市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等系统贯通。目前,住宅家庭综合信息箱已全部完成配置,全域拥有信息化基础小区数量超过80%。吴兴区中塘社区建设数字家庭体验馆,并引入优质企业开展社会化运营,实现数字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