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吹响全域城市更新行动冲锋号 40余个标志性片区改造项目同步推进 |
||||
|
||||
2022年金华市在浙江省率先实施“市级统筹、全域联动、连片推进”的城市更新模式,启动实施43个片区改造项目,吹响全域城市更新行动冲锋号。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完成城市更新投资超千亿元,以空前规模重塑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市品质能级,有力地促进经济稳进提质。2023年,金华市有4个城市、6个片区列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数量均列浙江省首位。 市级统筹“一盘棋”,大格局推进城市更新 一是高站位谋篇布局。把城市更新作为践行“两个先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绕不开的必答题,出台《金华市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方案》,谋划推进城市更新“4321”行动,聚焦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安全韧性强化等,统筹老旧小区、厂区、街区和城中村“三区一村”改造,加快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和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计划到2026年底完成1平方公里以上片区改造项目40个、投资3000亿元,建成未来社区200个、城市风貌样板区100个。 二是高规格组织推动。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六组”。市县两级共抽调359名业务骨干组建城市更新工作专班,统分结合抓落实。全市10个县(市、区)和金华开发区中有7个已成立城市更新局(中心),集中力量攻坚争先。义乌市设立10个城市更新专题组,形成专业化、精细化作战单元。 三是高标准政策保障。明确征收安置、资金筹集、规划引导、用地保障、技术支撑等6项政策支持措施,特别是在征收安置政策方面,建立健全“3+X”即“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城中村,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政策体系,做到“一尺量到底、同城同待遇”。同时还启动了《金华市城市更新条例》《金华市城乡景观风貌管控条例》等立法。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创新政策举措,激励城市更新,如义乌市发出首张集聚权益置换房票,打通置换新建商品住宅通道。 片区改造“一张图”,大规模推进城市更新 一是整体思维抓项目。针对前些年城市更新全域统筹谋划不足、规划设计引领不强等问题痛点,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城市更新理念,推动谋划了1平方公里以上标志性片区改造项目44个,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现已启动43个,城市更新实现了从点面散乱到全域推进、各自为战到集中发力的转变,促进片区改造从更大空间、更高层次重塑城市空间,提升城市价值,激发市场活力。今年2月,武义县出让“4321”行动以来首块腾空地块,历经了113轮竞价后成交。 二是都市定位抓设计。立足全省第四大都市区定位,由各县(市、区)按照“城市设计+控规+项目设计”的技术路径,根据城市风貌样板区、未来社区建设标准等,做好更新片区城市设计,强化功能业态、空间形态、景观风貌、交通组织、设施配套、地下空间等方面综合协调。其中重点片区要进行城市设计多方案比选,保证设计品质,保护历史文化。市级层面编制了城市更新规划导则,开展片区改造项目城市设计成果评比,以评促改,提升设计品质。 三是统筹联动抓推进。以片区改造为重点,一体化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公共空间优化等,着眼区域融合、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协同推进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和未来社区提质扩面,2022年成功创建15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5个“新时代富春山居图风貌样板区”,数量均居全省第2。同时为彰显城市特色、拉高城市标杆,统筹推进现代都市区标配建设,一批标志性项目趁势而上,加快建设步伐。如婺城区湖海塘西岸低效用地更新后向“未来智慧科创城”转型升级,引入大型央企组建联合体,建设面积约7平方公里,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 督查问效“一把尺”,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 一是实施专项考核,压实主体责任。制定出台并迭代完善《金华市城市更新工作考核办法》,以实绩实效为指挥棒,对市级相关单位和县(市、区)实施绩效考评。紧扣片区改造项目,紧盯投资、形象等进度指标,通过比对航拍影像,开展复盘评估,列出问题清单,推进补短板、促提升。 二是定期晾晒比拼,形成倒逼态势。对各县(市、区)完成情况实行“日统计、周通报、月排名”,并适时通过《金华日报》向社会公布,以实绩晾晒倒逼工作推进。如永康市提前一年启动该市规模最大的南苑片区改造,涉及房屋征收5300多宗;东阳市啃“硬骨头”,将城市最核心、遗留历史问题最复杂的“金泽巷”片区列入行动计划。 三是组织多方督导,坚持一抓到底。市级层面将城市更新列入大晒拼活动的固定赛道,并结合招大引强例会进行“同场赛马”;市委巡察、人大专项监督、政府督查等紧密协同开展,严防政策打滑、力度掏空;市更新办组建技术团队开展常态化的专项督查指导等,不断凝聚真抓实干、大抓大干的合力。(金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