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下各镇便民服务“小窗口” 保障民生“大作用” |
||||
|
||||
为不断提升下各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打造好政务服务“三窗口一中心一平台”,仙居县下各镇以便民服务中心为着力点,紧紧围绕服务供给、公众需求、特色创新三条链上共建共融不断升级改造,奋力推动现代化美丽城镇创建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夯实供给链,搭优主平台,打造服务“印象之窗”。以提供更全的业务、更好的服务为根本,将各类服务事项最大限度纳入便民中心,不断推进基层所入住便民服务大厅,不断完善镇域15分钟办事圈。一是以五星标准建设便民大厅。对大厅软硬件设施全面改造提升,出资500万建设全新的便民服务大厅,在硬件设施上再上一个档次,在软件服务上,设置6个综合服务窗口,可实现民政、社保、残联、卫健、农林水等基层政府办理事项的“无差别全科受理”,完成公安、广电等7个基层站所进驻,实现税务、供气、行政执法、司法等四个站所实现综合受理,以事项代替站所进驻。二是深度整合服务队伍。对纳入便民中心的人员统一管理,统管率达80%,确保队伍稳定。为确保服务跟得上,业务接得了,定期开展培训,从业务能力、服务礼仪等方面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并开展模拟办件,结对帮扶等特色培训,适应多专多能的工作要求。健全考核体系,根据窗口工作人员的考勤、受理事项数、群众满意度等相关因素综合制定窗口受理人员考核办法,并与工资报酬挂钩。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办事流程。强化窗口培训,推进政务2.0事项受理。整合窗口硬件设施落实广电、供水、公安业务全入驻,开展一站式办理。梳理“受办分离”流程,实现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业务一窗受理,畅通后台审批机制。 紧贴需求链,延伸服务面,打造便民“暖心之窗”。以需求为导向,织密服务网,把服务触角从乡镇延伸到村组,从“一站办理”扩展到“镇村通办”。一是建成村级示范便民服务站。建设村级便民服务站,综合接待窗口,整合村级干部办事人员,统一实行“窗口AB岗坐班”,延伸24小时预约服务制度,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53项服务事项。创建玉泉村、前潘村两个村级示范点。二是提升在线直通车。通过微信群搭建镇便民中心办事员与村代办员直接对话桥梁,提升沟通方式,通过视频会议,视屏沟通等方式,不断加强村代办员队伍建设,以代办员为媒介,受理人员在线接受村民咨询,最大程度填补村代办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问题。三是问计代表破梗阻。针对便民中心运转中的机制性梗阻和难点,组织全镇99名人大代表“来找茬”,通过现场体验、站所问询等多种手段,提出30多条改进意见,有力优化了便民中心办事机制和流程。 聚焦创新链,服务多样化,打造接地“特色之窗”。与党建结合,与重点特色工作相连,创新推动工作更接地气。一是不断落实“红色代办”服务。将党员队伍纳入便民服务体系,依托村级党建“微网格”,为全镇农村党员划分联系户,平均每人联系10-15户村民,制定党员入户“红色代办员”责任清单,每周走访,熟知联系户的基本情况。由村党支部每月抽查“红色代跑员”入户走访情况,纳入党员十二分制管理,扫除惠民服务的“盲区”和死角,并通过入户文件调查,群众意见反馈等方式,加强“红色代办”服务党员考核。二是不断深化订单式定制服务。对全镇临时性、突击性的重点工作,开设“临时专窗”,加单服务。持续推进实行“跨区办理”,跨区办理业务。实施“月项目”,一月一主题,针对一个事项扩大推广集中办理,让群众了解政策、便于办理,并推行高频事项集中办理月。三是亲民弹性服务。开通预约和延时服务,节假日不间断,早晚有弹性,其中广播电视窗口节假日无休服务。大力宣传自助办、掌上办与网上办,方便群众及时办事。向村一级发放办理指南且加强窗口工作人员、村级代办员指导办理。(仙居县美丽城镇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