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聚焦“四个特色”塑造“枕山襟海”海岛风貌 |
||||
|
||||
温州市紧紧围绕“拥江滨海花园城市”定位,围绕“山水、名城、港城、商都”四大风貌特征,集成瓯江、飞云江、鳌江、滨海、楠溪江-塘河五大特色风貌廊道,累计创建城乡风貌样板区省级试点76个,创成33个,13个选树“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省级样板。其中,该市创建海岛区域试点5个,成功创成省级样板2个,全部选入“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省级样板。 一是编制特色专篇。温州市海岛数量众多,行政管辖海域范围内共有714个,总面积163.3平方公里。洞头区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600平方公里,由103个岛屿和259座礁石组成。该市在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标准、城市设计白皮书、农村住宅建设风貌管控导则等 “1+1+1+X”风貌管控体系中根据海岛特色予以设定专门要求。如洞头海峡同心特色产业区考虑了滨海因素,在创建中融入动植物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鹿西乡鸟岛栖息着数以千计的候鸟,因此在方案编制中融入了候鸟和水鸟,如红嘴鸥、黑鸢、远东红颈鸟等的保护,维持珍贵的海岛生态系统。 二是擦亮特色景观。洞头半屏岛、大门岛、鹿西岛等海岛位于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核心区或边缘,拥有“海洋、海岛、海湾、海鲜、海霞”五海特色优势。北麂列岛距离瑞安市区38海里,有海岛77个,有居民海岛5个,总面积1.97平方公里,是浙江省著名渔场,海洋资源丰富。温州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中,着力留住岛城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东海石厝获评省级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优秀案例;大门-鹿西“离岛慢城”风貌区建设方案获省级优秀。 三是培育特色产业。全速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全域发展滨海文旅产业,促进群众致富,提升幸福指数。如洞头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岛”为契机,实施大门马岙潭度假区综合开发等12个“补短板”重大项目,带动本地120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帮助渔农户年均增收6.5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全区海水养殖面积达5.4万亩,年产值6.7亿元,被授予“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称号。海洋经济乘势崛起,滨海旅游做特做精,东岙渔村共富联盟游客驿站、满天星直播共富工坊2个“共富风貌驿”完成建设,“海岛海峡海悦”入选省首批共富风貌游线,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 四是延续特色文脉。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东海石屋”等特色文化价值,利用其独特的空间建筑形式和美学形式,打造东海石头纪品牌,并提炼石屋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以至全国独特的海岛文化景观。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打造一批贝雕、海陶、渔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和体验项目,推进“洞头”“鹿西”等地名文化保护,展示人文内涵。如洞头区充分发挥海洋文明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提升七夕节、妈祖节、禅武文化节等传统节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财政资金撬动近2.5倍社会资本投入到美丽城镇建设中来。(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