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文化新动能 助推高质量发展 奋力绘就现代化美丽城镇玉环画卷 |
||||
|
||||
近年来,玉环市锚定花园式港口城市建设,深入践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久久为功推进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以实施“历史文化记忆工程”为抓手,挖掘海韵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等五大方面现代化品质提升,不断擦亮海韵玉环“金名片”。 坚持“以文铸魂”,赓续历史文脉。一是传承保护筑根基。加强城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保护修缮,重点改造提升玉城街道西青老街和楚门镇十字街两大老街,完成全市61处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挂牌,干江镇炮台村、大麦屿街道峰阳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二是动态管理促提升。健全“一库一图一池一清单”档案,深化文物分级分色安全管理机制,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坎门验潮所(国家级文保单位)、三合潭遗址(省级文保单位)等文保单位开展环境整治。三是文艺精品彰特色。邀请资深艺术家以文化顾问身份参与美丽城镇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管理,创新深化文艺精品创作与展示。玉环东海渔俗文化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坎门《鳌龙鱼灯舞》获省级非遗最高荣誉,渔民画衍生品、船模等非遗作品赴海外参展“海韵玉环丝路行”,大麦屿火山茶制作技艺亮相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 坚持“以文为媒”,提质人居环境。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融合+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投入2000余万元改建推出楚洲3176文创园,打造玉环北部青年文创集散地。持续挖掘前塘垟宋代海盐等玉环人文历史资源,加快推进城市阳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会客厅等标志性项目建设,注重“瓷狗”标识(三合潭遗址文化重要标识)和玉环文旦元素的有机融合,努力打造城市IP。二是丰富文化生活。全面活化利用西青老街、十字老街等古街IP,变“流量”为“留量”,持续激发古街活力,变现城市空间的文化与商业价值。如西青老街自2022年9月开街以来,已成功举办“月满西青·梦入宋朝”等20多场活动,吸引游客30万人次,创收1200多万元营业额。三是聚力共建共享。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迭代升级“群众点单、政府配送”服务方式,大力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强化多元协同共治,努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如楚门镇自2013年通过政府购买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以来,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实现政府、社会力量和群众三方受惠。该做法获首届浙江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赛银奖,并受到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专题报道。 坚持“以文兴业”,深化产镇融合。一是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模式。将非遗元素植入旅游、农业等领域,推动文遗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玉环鱼面小吃入选第三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坎门街道结合非遗主题滨海景观带,打造“艺术村落”浪漫东沙等全新文旅地标,吸引30余家文创单位运营入驻,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旅游收入年均800万元。二是探索“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市级层面,依托城南核心片区综合开发,结合省级美丽城区试点,系统推进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环境、特色人文、社会治理等五大品质提升。村社层面,联合大麦屿街道鲜迭社区等5个村社组建开发运营公司,优化整合台州1号公路玉环示范段、朝阳农耕小寨等文旅资源,2023年实现收入30万元以上。三是创新“文化赋能共富”模式。坚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如干江镇挖掘特色山海文化资源,丰富文旅业态,创新探索“农民持股共富”新模式,把发展红利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收益。又如清港镇以文旦为媒,嫁接旅游、民宿、直播等多种业态,形成了独特的“文旦经济”,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产业联动的“接二连三”共富路。(玉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