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五大堡乡打造文化传承高地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 2024-01-08 15:2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庆元县五大堡乡依托西洋殿、兰溪桥两座“国宝”和万古林、古村、古道等“古”字招牌等资源禀赋,借助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美丽城镇建设的契机,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深挖香菇、廊桥、古道和红色四大文化内涵,系统开展古村落风貌修复、文化保护和产业提升,探索走出了一条古村落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该乡“文以载‘兴’西洋村”经验做法入选全国首届古村古镇保护利用十佳优秀案例。

文化铸魂,打造菇乡文明呈现地

一是以菇为媒,展示菇源文化符号。以“林-菇共育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为契机,系统挖掘庆元菇源文化,确定每年农历七月在西洋殿举办“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大典”,倾力打造“菇源文化传承·活态博物馆”,集中展示传承剁花、椴木、袋料等菌菇生产技艺,大力传承弘扬菌菇文化。截至目前,“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已连续7年列入全省“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累计吸引全国食用菌产业人士7万余人到庆元共祭香菇始祖。

二是以桥为介,留存民俗文化记忆。聚焦廊桥资源保护与利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智力支撑”多元“护桥”模式,建立“濛岚协会”、廊桥修缮专家智库等10余支民间廊桥修缮保护队伍,融入民俗、艺术、体育、娱乐等元素,连续32年举办“走桥祈福”活动,传承廊桥文化,品味廊桥古韵。目前,兰溪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漾淤桥被列入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桥活动”被列入全省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是以文为核,唤醒非遗文化活力。依托兰溪桥、西洋殿、菇民戏等“国宝”文物资源及非遗文化,实施“农耕、非遗文化”提炼工程,系统打造“菇源西洋”“红色漾淤”“古韵西川”“非遗东半”等区域历史文化品牌,不断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如该乡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在东半村建立“农耕历史体验馆”,系全县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体验馆,馆藏饭甑、石臼、粿棒等藏品500余件。

古村塑形,打造古迹遗风传承地

一是数字化建档“存古”。组建文物保护理事会,开展“消失的古村落”档案整理收集工作,通过口述建档、入户调查等形式,摸清古村落古民居家底,收集整理涵盖村史、宗谱、名胜古迹、历史变革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打造“线上古村”数字平台,保存展示古村落的自然地理、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以档案记录历史、留住乡愁。目前,已完成全乡11个古村落(自然村)、32部家族宗谱、344幢古民居造册备案。

二是传统化修复“留今”。秉持“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理念,全域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实施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工程,组建百人古屋修缮修建技术专家委员会,严格实行风貌审查备案机制,由百名专家统一设计改造村落风貌,打造更宜居宜游的村落“新颜”。以小体量古民居为切入点,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在保留原有外观特色基础上内部适度装修,延续原有文化脉络和乡村肌理,最大限度保护古村落的完整格局。目前,该乡累计修缮修复117幢古建筑,西洋村等一批600余年的传统古村落风貌得到延续和传承。

三是民主化共建“开新”。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联合会,在各村分设民生议事堂,探索建立古村落保护民主协商模式,吸纳政协委会、乡贤、专家学者、宗族代表各领域人士有效建议27条,将其统一纳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联动推进传统村落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乡村振兴巩固提升、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目前,该乡东半村、杨楼村、西川村已举办三期以“古村古镇保护及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民生议事堂协商活动,该议事堂荣获市级“五星级”民生议事堂。

产业赋能,打造文创共富先行地

一是推陈出新,激发古村古味延绵。培育发展菌菇经济、非遗经济,依托“庆元800”等区域公用品牌,结合“菇源西洋”“东半非遗”等菌菇、非遗文化卖点,推出东半羊肚菌预制菜、傻宝黄粿、西川树莓等农特产品,全力培育产业吸引力和赢利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开展电商经济、直播经济进乡村活动,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货源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傻宝黄粿、东半羊肚菌预制菜已登陆全县各大餐饮酒店,带动产值增长突破300万元。

二是文旅融合,助力古村绽放新颜。以做好做足“国家公园+”文章为主脉络,串联境内西川、黄石、应岭岚等古道集群,创新“文化+康养+生态”旅游模式,打造多条文创精品古道游路线,成功举办“廊桥国际越野赛”“西川艺术写生采风”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乡村徒步游”“非遗体验游”知名度。今年“五一”假期,该乡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小长假近郊游异常火热,带动周边“大宝古道”“廊桥故里”“印象西川”等一批农家乐、民宿兴起,逐步形成一条“以旅带农、兴旅富民”的古村焕新发展之路。

三是问海借力,唱响古村共富新曲。探索传统村落资源“活态利用”路径,借力“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和中铁建共同富裕示范乡镇建设,布局“红+绿+古”融合产业,打造濛淤仙山林下经济、温岙背珍惜中草药材基地,培育“农事体验+红色研学+中医药康养”等产业新业态,助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丰收”。如濛淤村投入帮扶资金400余万元,建成集研学、中药材康养体验、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基地,2023年接待学者、游客已超5000余人次,带动经济收入超20万元。(丽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