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深挖志摩文化 进一步彰显硖石传统风貌样板区魅力 |
||||
|
||||
近年来,海宁市坚持以文化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优秀文化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持续提升“志摩故里·硖石”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志摩故里·人文硖石”传统风貌样板区创建成果。 深挖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景区。深入挖掘地方要素禀赋、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通过中丝三厂“一场秀”、横头街“一台戏”、干河街“一部剧”、南关厢“一盏灯”四场景,将优秀在地文化融入到景区建设、业态招引、文明实践等各环节,积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近三年来,共建档修复辖区内蔡氏民宅、徐家老宅等文保点18个,复原老硖石商业业态5处,增设干河街“时光弄堂”、中丝三厂发展年轮等文化性地标10余处,推进《只此志摩》舞蹈诗剧创排,举办“灯光里的中国”主题灯会,“时间唤岛”等特色文化活动15场。同时,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明旅游、交通劝导、“弯腰一秒”等文明实践200余次,参与人数达3万人次。 传承文化基因,增强人文底蕴。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结合景区特色,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为载体,依托“这厢有礼”志愿服务队,通过送春联、打年糕、猜灯谜,包粽子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将文化传承与景区运营一体推进,让全体市民都能参与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截至目前,已连续3年在景区内布置更新中秋、国庆主题彩灯、展陈设施达130处,开展春节、元宵、七夕等节日特色文化活动30余场,利用景区公众号、户外大屏播放文明节俭过节、文明观(演)、文明上网等宣传视频22万余次,积极联动发挥各“这厢有礼”志愿队优势,常态化开展“关厢打更人”“关厢迎灯”“关厢文化市集”等活动76次,举办各类惠民演出活动350次,志愿人数达10万人次。 做强文化传播,提升人文品牌。立足激活文化创作“源头”,做强文化传播“码头”,勇立文化发展“潮头”,深化打响“志摩故里·硖石”品牌。聚焦红色引领,启动“多彩关厢·先锋文旅”党建品牌,通过“三引领”“三服务”,不断推动景区文化、景区文明、景区旅游深度融合。深入对接央博平台,将硖石景区特色庙会、“海宁硖石灯会”以数字化形式让全国各地的朋友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观赏硖石非遗灯彩、皮影戏,和“徐志摩”亲密互动,体验海宁浓浓年味儿。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以旅行者的身份,打卡徐志摩旧居、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灯彩博物馆和横头街历史文化区等海宁文旅地标,通过主题vlog让全国人民感受硖石的历史和文化古韵。同时,打造舞蹈诗剧片段《潮涌东方》亮相CCTV网络春晚,全方位展现钱塘江潮文化。(海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