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探索老旧工业园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 2024-11-01 14:16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良渚5000+艺创园,地处良渚文化大走廊核心区域,良渚古城遗址东南角,周边建有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省考古与保护基地等,占地面积约165亩。其前身可追溯至1985年创建的长命印刷厂,1996年由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迁厂至此。2019年整体搬迁后,旧厂址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但整体风貌较差。全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来,杭州市余杭区紧扣市委市政府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工作部署,充分联动美丽城区建设、美丽城镇建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探索老旧园区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路径,推动良渚文化大走廊首个标志性成果“良渚5000+艺创园”于今年7月开园亮相,陆续举办艺术展览、文艺演出、文创市集等文旅活动十余场,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找准发展坐标,精准实现破题,高位推进整体统筹更新

一是破解动力不足,重塑产业生态。长命印刷厂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核心地带,2019年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企业迁出后长期闲置,厂房整体风貌及质量较为破败,同时,因受古城遗址文化保护控制线与二类建设控制带影响,新建及产业发展受限。2022年余杭区提出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构想,首创以廊道式推进文化发展的联动改革路径,为园区开发迎来全新机遇,提供重塑产业融入周边文化资源及产业生态的良好契机。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规划引领。紧扣区域整体发展定位,余杭区开展城市体检评估,识别问题需求和潜力资源,结合城市更新建设规划和片区方案,在片区层面统筹考虑园区更新改造方位路径,谋划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确定该旧工业园重点发展文创产业,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文化艺术发源地和新高地”,在充分利用工业遗存,盘活低效用地基础上,促进片区风貌提升、功能完善、产业转型。

三是锚定片区需求,连片系统打造。园区紧邻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博物院、国家版本馆、梦栖小镇设计中心等重要城市资源。项目更新坚持系统谋划,针对片区文化成果转化、艺术展览陈列、商业办公及娱乐休闲等功能需求,借助良渚文化元素,以打造高品质文创园区为方向,集聚艺术大师和青年艺术人才,提供文创展览、创业办公等功能,丰富片区文旅产业链条,推动区域产业功能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

筑牢文保底线,优化模式流程,夯实城市更新提升路径

一是高标准严守保护底线。坚持审慎更新,怀揣历史敬畏,鉴于园区所处敏感位置,改造各方面都比常规项目以更高标准对待。通过文保前置,预先做好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完成评估及备案。施工中以“最少开挖、最小干预并可逆”为原则,不改变原有结构体系,重点区域不增加使用荷载,不涉及基础改造,在现有建筑轮廓范围内,根据功能定位划分空间。景观上对绿化与水池进行抬高,严选浅根系植被,并在材料应用、色彩规划上充分论证,让历史保护、功能完善与环境品质提升有机结合。

二是全方位优化更新流程。由于原有建筑年代较久,部分建筑无原始图纸,同时受建设规范限制等影响,为保障后续经营业态正常开展,需完成功能变更、项目报批、施工许可等程序。项目成立城市更新工作专班,良管委、住建等多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联动协同、重塑流程,通过拆违、调整门洞、增设保温、采用透水材料等方式,达到消防及建筑节能、海绵城市等规范要求。同时,引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和优质运营商参与”更新模式,由工作专班负责面上统筹、协调审批,国企及第三方运营商负责空间改造、招商运营,集聚合力为项目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精品质焕新产业空间。坚持绿色低碳、降低后期维护成本,结构更新主要依托原有主体,采用轻质构件加固,减少自重。室内布置以灵活可变为策略,可容纳不同类型、规模展陈演出、娱乐休闲及创业办公业态。通过一年时间完成11栋2.4万余方留存建筑改造,新增文创工作室及配套空间9054平米、展厅及商业空间9838平米、办开放工坊空间3682平米,以及文化客厅1532平米。

锚准长效理念、持续迭代产品,树立文旅融合更新样板

一是运营前置推动长效发展。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更新工作启动前即对接运营单位,使其深度参与全过程咨询与策划,对业态内容、空间布局、投入营收评估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布局。设计、运营、施工等环节交叉协同,不断优化布局,形成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更新策略,确保外部空间满足主题活动与文化交流多样化需求,内部空间灵活应对创作办公、展览会议等多场景应用。

二是持续迭代文创业态展现活力。发扬良渚美学成果,持续迭代展陈活动及产业生态,不断引入国际化艺术展览及多元化文娱演出、创意市集等内容,构建起浓厚的艺术氛围,打造艺术与创意新地标。继首期开园“边界之外·向阳生长”主题展,国庆期间又推出艺术生活周,6天时间推出20场戏剧演出、20场街头艺术现场、50+独立设计师摊位市集,接待万余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三是持续推动配套政策出台。以“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为抓手,完成园区产业申报规划,启动杭州市文化产业园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孵化器及创空间等相关资质认定;强化园区招商运营、政策扶持,开展学术论坛、资本对接、投资路演等活动,搭建企业、人才、资本等资源要素交流互动平台,构建多元创业支持体系。3年内预计将引进100+文化类项目及人才,年吸引游客量50万人,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约80场,年均带动营收约1000万元。(杭州市余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