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石塘镇聚焦文渔旅深度融合 打造城乡发展新引擎 |
||||
|
||||
温岭市石塘镇作为“曙光首照地、东海好望角”,以县域风貌样板区创建为抓手,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山海民俗的人文资源优势在要素保障、资源盘活、全链融合上不断发力,全面打造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新高地。2023 年共接待游客 19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 2.8亿元。 要素保障、基建补缺,重塑竞争优势 产业成群,打造旅游“热地”。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招引落地一批投资规模大、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携手顶度集团打造总投资 75 亿元的曙光湾文旅综合体,其中投资 15 亿元的曙光酒店一期地块已成功摘牌。 空间成片,积聚区域潜能。结合滨海新城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沿海石屋、油库、冷冻和船舶修造企业收储、开发、利用,打造独具特色的三产业态和高品质公共空间。目前,已征收石屋 496 间,收储水产冷冻企业、油库等共计 20 余家。 交通成网,铺筑发展坦途。充分发挥“台州一号公路”集聚作用,串珠成链、织链成网,全力跟进石塘半岛旅游集散中心、81 省道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加速金沙湾互联互通等内部道路建设,切实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实现交通运输与文旅资源相辅相成、旅游住宿与渔港商贸联动发展。目前,投资 6900 万元的滨海新城精品线路已基本贯通。 资源盘活、点石成金,解锁市场秘笈 全域统筹,盘活石屋资源。引导“洗脚上岸”的渔民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开发闲置石屋,带动 7 个历史文化村落连片开发。吸引投资约 5.8 亿元,建成特色精品民宿 48 家;石屋盘活案例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典型案例。 资本创富,带动渔民增收。创新多元开发模式,通过“国资+”“文创客+”“原住民+”等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同步壮大周边餐饮、渔区特产、特色小吃、休闲运动、海产品消费市场。促进渔民梯度转业 5000 余人、间接从业 6000 余人,共享发展红利。 融合开发,拓展多元业态。创新发展“民宿+”产业,依托民宿打造户外婚庆、文化艺术、会务会展等融合业态,丰富游客游玩体验。如举办首届东海民宿旅游季活动,沉浸式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山生活民宿推出石头手绘、敲鱼面等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奢野一宅民宿每月举行草编帽体验活动,今年以来,石塘镇民宿共接待游客 3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2 亿元。 全链融合、渔旅出彩,激发持久活力 渔旅融合,开拓流量新商圈。建立渔二代海上“共富工坊”,开展电商直播、短视频以及电商运营技能培训,进一步拓展致富渠道。目前,已形成上规模企业 15 家、电商从业者近 300人、本土海鲜电商品牌 20 余个,年销售额超 2 亿元,先后获评浙江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共富工坊”典型案例、浙江省直播电商大赛金奖。 文旅融合,亮相国际朋友圈。探索新时代特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发展传承大奏鼓、扛台阁、小人节等非遗文化,积极拓展观光游、研学游、体验游等特色文旅项目。目前,已连续举办七届“小人节”祈福礼活动,大奏鼓、石塘文化分别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 体旅融合,带动小镇火出圈。充分利用山地、沙滩、海岛运动休闲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举办“温岭黄金海岸跑山赛”滨海越野品牌赛事,承办“温岭杯”全国象棋国手赛,以体育赛事激活文旅产业。今年以来各类赛事项目累计参赛运动员达3000余人次,直接带动消费产值 600 余万元,并成功创建省级滨海运动休闲乡镇。(温岭市风貌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