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用保结合”精细化开展历史建筑保护 赓续历史文脉 |
||||
|
||||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500多年城址未变,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目前绍兴已开展四轮历史建筑排查,公布历史建筑813处,推荐名录17处,全面完成挂牌、测绘、建档,建筑跨度达800余年。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保护体系 设立专项基金。制定《绍兴古城保护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用于支持古城建设、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创新实施土地出让金计提制度,从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5%,其中越城区土地出让收入上交20%提留部分中计提3%,目前累计近51亿元。古城保护基金自设立以来,用于古城内老破小区改造、重点路段提升、重点项目建设、文商旅规划研究和资源挖掘等。截至目前,保护基金累计拨付36.2亿元,撬动实施保护提升项目138个。 强化规划引领。联合中规院梳理挖掘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全市域传承体系规划,摸清我市历史资源“家底”,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积极打造全省首个“古城类”全域未来社区,坚持“社景合一”,依托古城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街区,将9.09平方公里古城划分为9个更新片区21个基本单元。 开展前置评估。全省率先开展历史资源前置调查评估工作,建立全市拟征迁地块和城市更新项目前置评估机制。2023年度,我市已开展19处,累计421公顷的更新改造项目评估论证,拟定推荐公布历史建筑17处,开展总数全省第一,《绍兴市越城区嘉会村(阳嘉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论证报告》为全省首个拆迁前置评估论证报告。 强化数字赋能,创新保护路径 统筹集成信息系统。研发全省首个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古城进行全域扫描,整合6类地下管线和地下空间的空间数据,实现“地上+地下”实景三维建模,至今已服务重大项目19个,涉及面积30余平方米。如正在建设中的书圣故里南入口,系统在三维实景地图中具象化呈现建设项目方案模型,结合建筑产权数据进行地块前期研判,做好古城风貌管控。 量体裁衣建筑档案。全省率先开展历史建筑高精度测绘建档,详细、全面记录历史建筑的榫卯结构、门窗雕花等细节现状和价值要素,形成历史建筑“全身体检档案”。截至目前,全市完成230处历史建筑三维建档。如始建于民国的仓桥直街冯家台门利用云处理技术形成建筑平立剖图纸以及参考三维模型,进行原样修复。 惠民搭建“绍兴古城”。聚焦历史文化传承、社会民生服务、历史建筑、幸福古城、古城守护管等41个模块,开发面向社会的“绍兴古城”APP,实现手机“一键览古城”。APP下载突破11.1万人,上架浙里办累计访问23余万次,古城守护管处理建议300余件。 彰显地域特色,促进活化利用 匠心传承。成立“绍兴古建筑民间工匠库”,涉及木作、瓦作、雕塑作等多工种,全方位摸清绍兴现存各类工匠家底,同时做好传帮带,目前已有15人纳入工匠库中。如国家二级建造师王宝兴从事古建相关工作已有35年,曾参与修复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直街等古建筑项目。其首创的“仿古混凝土结构与平身科木斗拱连接节点的施工工法”曾获国家发明专利,以及省级工法证书, 原真保护。在老旧建筑成片区域,坚持“修旧如旧、风貌协调”,提倡实施“微改造”“微更新”,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居民生活形态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居住环境。重点打造越城“书圣故里”、诸暨“西施故里”等9个传统风貌区,充分展现绍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台门成群的风貌肌理。 以用促保。对于闲置历史建筑,倡导通过合营、出租等方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历史建筑利用率超96%。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老石板、木雕等建筑构件,实行专业收储,因地制宜开展二次利用。如越城区开元弄50号陈氏民居系明代青藤书屋宅邸建筑组成部分,在青藤书屋周边综合保护项目中打造为“徐渭遇上梵高”文创空间,成为台门活化利用样板。(绍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