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界首乡做好“三常态” 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区


发布时间: 2024-02-29 15:57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淳安县界首乡借“亚运”之风,完成了乡村形象的大提升。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巩固提升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界首乡以常态化宣传、常态化管理、常态化监督的“三常态”工作方法,全面助力提升全乡的垃圾分类水平,同时为“后亚运 新界首”时代打造“会客天下,骑聚界首”提供了坚强保障。

“常态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垃圾分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难度大,宣传工作重中之重,要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实践,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界首乡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多样化宣传形式、强化实践指导等方式在宣传上常态化开展工作,造浓氛围。

定期举办宣传活动。通过定期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主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利用每月25日党员活动日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利用各类节日结合各条业务线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如儿童节、劳动节、端午、元旦等;界首乡2023年共计常态化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共计24场,参与人数超过2000余人。

创新拓宽宣传途径。界首乡利用各类活动、赛事紧密联系垃圾分类,拓宽宣传广度。利用“六问大走访”“夜访问计”等行动开展上门入户宣传工作。发挥分类达人的作用,开展星级达人进场馆、进酒店民宿宣传活动,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有趣、易于传播的垃圾分类宣传内容,扩大宣传覆盖面。界首乡紧密结合各项活动,开展“无孔不入”式的垃圾分类宣传,去年共计发放宣传单4000余份,上门入户宣教全覆盖。

建立健全宣传教育阵地。完善各村、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和宣传广告,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升级姚家村垃圾分类公园基础设施,提供更具互动、更有乐趣的垃圾分类体验实物,增强公众对垃圾分类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多次组织界首乡幼儿园、小学等学生群体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实践活动。完善星级中转站建设,结合资源化利用“小橘灯”志愿者团队,开展资源化利用实践教育宣传阵地建设,界首垃圾分类宣传氛围愈加浓厚。

“常态化”管理,确保工作实效。界首乡持续探索环境大管家项目,联手恒邦物业,不断优化垃圾分类和保洁管理模式,成立村分类督导员源头分类管理、第三方公司强化分类清运处置管理、乡业务线全过程管理的三级“常态化”管理模式。在分类设施、分类标准、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到管理过程“常态化”,确保分类工作有实效。

完善分类设施。合理规划和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收集车、优化清运流线,确保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加强对收集点的常态化检查,发现设施破损及时更换,分类不正确、清运不及时的通报整改。

制定分类标准。明确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投放要求和管理责任,为公众提供清晰明确的分类指导。在分类收集点、公告栏、宣传点位等地方以清晰明确的分类指南告知农户分类标准,方面农户精准分类。

加强队伍建设。界首乡依托县“小蜜蜂”志愿服务对,结合界首原有环保志愿队,成立界首乡“小蜜蜂”志愿服务分队。吸纳乡干部员、村分类督导员、第三方管理人员培养一支专业的垃圾分类管理队伍,负责垃圾分类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常态化”监督,确保措施落地。界首乡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推进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有效落地。明确垃圾分类红黑榜奖惩机制、村书记捆绑考核、问题交办检查整改、多方联动交叉检查等各项措施,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助力界首分类示范区建设。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联合人大代表、综合行政执法局成员、包村组成员开展联合检查,告示整改,问题严重的落实纪委约谈机制。2023年界首乡共开展常态化联合监督12次,交办整改各类问题80余件。

强化执法力度。全域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执法,制定考核机制鼓励各村督导员发现和提交垃圾分类案件线索。通过执法警示教育,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理,强化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公开透明管理。及时公开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公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通过垃圾分类公示栏、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公布各村红黑榜及监督检查和排名结果,每月开展各村垃圾分类排名和分类督导员考核奖励,通过公开奖惩增强各村主要负责人及督导员工作责任心,2023年界首乡共计发放垃圾分类相关各类考核奖励资金18余万元,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杭州市淳安县垃圾分类办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