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高标准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湖州模式”


发布时间: 2024-03-15 17:19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湖州市深挖生活垃圾分类“绿色潜能”,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法制建设、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全民参与”方面下足功夫,破解垃圾分类前端分类、中端清运、末端处置三大难题,高标准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湖州模式”。

源头管控,让前端分类更精准、更便民。年内重点推进绿景名苑、富田家园等215个居民小区创建成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完成省定目标110%。截至目前,全市1312个居民小区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515条主次干道实行“定时定线”分类收运,易腐垃圾分出率达28.5%(省定目标27%)。全市居民小区设置3000余个分类投放驿站,超60%以上已完成智能化升级,市本级率先实行“分类积分统一监管”,惠及18.2万户居民,联合南太湖号APP拓宽“线上兑换”渠道,居民可将分类积分转换为电子货币,用于指尖饭卡消费,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分类积极性和参与度。

综合施策,让收运体系更健全、更规范。根据我市人口规模和垃圾分类质量趋势,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和分类转运设施,提升分类清运转运能力。目前全市共计有483辆生活垃圾清运车辆,清运能力达6000吨/日(实际收运量4397吨/日);全市共建有46座垃圾中转设施,转运能力达3969吨/日(实际转运量2506吨/日),确保了垃圾清运转运能力与前端垃圾产量相匹配。同时,聚焦垃圾桶外观混乱、占道摆放、混投满溢等难点问题,在中心城区率先实施“公交式”二次清运模式,通过改造车辆设备、优化清运路线、开展垃圾桶专项整治行动等举措,垃圾滞留时间减少2/3,市民相关投诉同比下降60%以上,真正实现了“垃圾不过夜”“清运不扰民”。

系统谋划,让末端处置更完善、更优化。紧紧围绕“4+3+N”垃圾分类工作体系,按照“末端先行、适度超前”原则,全市先后建成焚烧厂4座,餐厨垃圾处置厂4座,并配套建设大件垃圾、装修拆除垃圾和园林垃圾处置中心,总处置能力达到7500吨/日,构建了以焚烧发电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末端处置工艺升级,长兴县炉排炉焚烧项目(1000吨/日)和市本级南太湖焚烧厂6号炉项目(1000吨/日)均已启动建设;安吉县全力打造生态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汇聚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末端处置设施,推动生活垃圾高效化、精细化、资源化综合利用。

示范引领,让行业管理更多元、更全面。坚持“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的原则,以党政机关示范带头,引领教育、卫生、专业市场等十大行业,实施“单位自查、行业检查、市分类办抽查”的督查考核机制,年内已在湖州晚报、南太湖号等主流媒体上公布“垃圾分类红黑榜”26期,发放整改通知单69份。市委宣传部、市机关事务中心、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全社会广泛发动并开展“光盘行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开展“塑料污染防治”行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成效明显,垃圾总量较去年下降0.85%,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多点发力,让宣传氛围更浓厚、更润心。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精神为指引,积极构建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专门在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专区”,引领志愿者在线注册、参与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生活垃圾分类志愿者人员达13.08万人。结合湖州特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社会志愿者作用,联合工、青、妇等社会群团,全市共入户宣传服务67.28万户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1.1万余次,开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基地20座,促使垃圾分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市民分类知晓度和准确率。(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