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县深度融合红色人文 激活现代化美镇发展动能 |
||||
|
||||
三门县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擦亮“红”底色,以打造浙东地区红色文化旅游标杆地为主线,联动开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海旅游资源、特色鲜甜产业,形成对内山海联动、对外协同互济的多频共振发展模式,激活现代化美镇发展动能。 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强化传承基地保障 筑底强基,提升基地能级。以教育基地为核心,深挖红色文化特色,融入1928红色商业街区、蛇蟠乡围垦纪念馆、浙江红色地名馆、城西村初心馆等遗址和场馆建设,突出党性教育主题,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打造集文化、红色纪念、革命教育为一体的,可看可听可学可研的党性培训基地。实现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 数智引领,创新传播矩阵。深入挖掘红色更夫、三五支队等革命事迹,形成红色资源库。邀请文艺专家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党史剧目和乡土教材,推动红色文化艺术化、文字化、影像化,投资1200万元拍摄为亭旁起义量身打造的电影《碧血黎明》、话剧《赤子》,吸引观众约3.5万人次;拍摄《一只蟹·一座城》《味道》等纪录片热播央视,持续打响“三门小海鲜、敢为天下鲜”的品牌。编制《厚土亭旁》《包定诗集》等乡土教材,书籍销量逾2万册。 组团联片,推动全域发展。以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支撑,三门有机融合城西九任书记、亭旁起义、蛇蟠围垦、健跳连心塘等红色精神地标,共同推出一批体验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联盟“金名片”。积极对接各级党校和大专院校,组建“浙江红旗第一飘”精神研究团队,开展教育培训及理论研究,开发出课堂讲授、现场教学、素质拓展等多样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和精品课程,今年已开展教育活动1000多场、专题学习1200多批次,“快闪拍摄”上千场。 串联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文旅结合增收 构建红色文旅路线图。布局“1928”商业街区、红色地名馆、红旗第一飘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红色旅游集散中心,串联岙楼村红色文化研学村、芹溪村红色火种传承地、山根邵村红色起义体验地等一批红色主题村庄项目,做美做精湫水山森林公园、亭旁溪生态农业、“十里南溪”民俗休闲长廊、狮白线和亭流线美丽公路风光带,将全域旅游串点成网。累计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余万元。 跟进红色文旅配套服务。加快提升完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增强全域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围绕“红色圣地·山水休闲”发展思路,依托各镇各村环境特点,挖掘红色文化潜力,统一规划发展,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游”各类需求。例如亭旁镇大力发展岙楼民宿、红色主题餐饮等产业,实现村貌焕新、百姓增收大转变,岙楼村村民年均收入增至10万,红色餐饮年均带动增收300万元。同时,深挖亭旁历史,打造出全县唯一一条集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区“1928”红色文化街区,并将街区店铺低价出租农户,助力共同富裕。 推动红色文旅创新发展。创新“红+N”模式,推广特色旅游。以红色资源为依托,通过与旅游、文体产业、研学教育等结合,推广“红+N”模式,有机融合蛇蟠、健跳、亭旁等地特色优势,推出红色马拉松、围垦体验、当城西式干部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紧抓夜间经济契机,开展红色文化视觉色彩再创作,利用AR/VR等数字科技持续赋能,推出沉浸式灯光体验秀23场次,打造夜游新地标。推出“红歌大赛”“蛇蟠清风音乐节”“红色夜市”等活动,促进“食、游、购、娱”多元化消费。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红色活动20余场,设置摊位200余个,吸引周边游客6万余人次,日均带动经济收入10余万。 放大红色文化效应,赋能四色产业协同共振 红绿产销结合。坚持组团联村、片区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依托红色、古村、非遗等独特地域文化,推动“农产品-文化产品”的转换,推出农副产品扶持提升计划方案,成立“村片镇”三级绿色农产品联盟,实现产品、市场、服务多层次链式互补。例如横渡镇“横有鲜味”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已与 15 家合作社签订供货协议,建成 300 ㎡农产品线下展销中心及直播基地;亭旁镇“1928”农产品区域品牌包含3大类19种农副产品,年均销售额达1000万。 红蓝要素链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融入蛇蟠塘围垦精神,采用“盘活闲置资源、村社联合投资”等措施,积极拓展投资渠道,通过投资商铺、农贸市场等县内外优质的物业项目,放大塘租效益,每年为亭旁镇村集体创造收益4500万元,走出了一条物业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的新路。同时,在红色研学游、特色乡村游的基础上,形成环蛇蟠洋周边陆岛协同发展的蓝色海湾游。争取游艇指标,开发游艇线路,引进海上飞机,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红古资源整合。深入提炼和整理古村文化要素,推动传统村落重点村建设工作,完成古建筑修复并对公众开放。例如蛇蟠乡通过业态重塑、传承古韵,对现存石屋进行修缮,开发集旅游观光、文创艺术、外拍摄影等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村落式休闲度假区,让岛上的石屋迎来新生。积极打造“非遗”党建品牌,不断拓展“非遗”外延,激发非遗文化传承新活力,开发“非遗传统技艺手工亲子班”“非遗探秘、红色游学”等非遗民俗旅游套餐,带动数十名手艺人收入翻番,提高红色非遗文化传承积极性。(三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