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以风貌创建绘就富“村”山居图 |
||||
|
||||
今年来,海盐县以风貌创建为引领,擦亮美美与共的生态、激活欣欣向荣的生产、打造村村兴隆的生活,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产业振兴、共同富裕,实现“富春山居图”向富“村”山居图转变。 一体推进,深化城乡融合。以共同富裕基本单元打造为大背景,统筹带动“美镇链”“美村链”连片打造、联动发展,促进繁荣城镇与和美乡村有机衔接。 一是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坚持全域布局,以“城乡均衡,整体大美”为核心战略,编制全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全域已启动6个城乡风貌样板区、7个美丽城镇、12个省级未来乡村建设,构建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的发展格局。 二是统筹发力,专项推进。实施自然格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等5大县域行动和“塑城点睛,门户彰显”“观文贯线,游线组织”等5大城区行动,统筹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建设,促进“面上成景”。目前,已创成省级县域风貌样板区2个,其中澉浦-通元“湖光山色”获评省“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 三是项目带动,精准推进。全面排摸评估风貌区内既有设施、产业基础、自然格局、人文特色等现状,针对性确定补短板、扬优势项目。“一项一策”制定责任、问题、整改三张清单,强化督查考核,倒排工作进度加速项目建设。已累计谋划建设项目69个,计划总投资49.323亿元,内容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街道整治提升等,已完工55个,完工率80%。 分片实施,挖掘特色产业。依托风貌区内自然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引导文旅休闲、农业生态、特色工业等产业片区建设,深化产城融合。 一是更新,打造特色文旅风貌。依托山水资源和乡村闲置资产赋能文旅功能的风貌区编制,策划南部未来乡村样板带,实施澉浦-通元“湖光山色”、通元-秦山“共富示范”两个县域风貌区建设,通过“微更新”盘活风貌区内闲置资产,改造提升废旧茶厂、农房、厂房、学校等,建成风景区内的设施更新建设,木心居度假酒店、隐庐、共富风貌驿等一批休闲旅游空间;实施重点景观节点提升,完成澉浦地标肃武门翻修、古银杏园扩建、十字街优化等一批项目建设。 二是兴农,打造特色农业风貌。依托北部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在风貌区创建上,以未来乡村、美丽田园等为纽带,以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旅项目为抓手,实施北部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创建望海-西塘桥“田园牧歌”县域风貌样板区、谋划于城葡萄特色县域风貌样板区等,建设小龙虾交易中心、乡村振兴学堂、稻虾养殖数智中心等,新增田园绿化5000平方米、稻虾特色景观点30处,加速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壮大。目前,稻虾种养面积全省第二,葡萄产业拉动产值超18亿元。 三是扬长,打造特色工业风貌。构建“三大优势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3+3”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百步镇打造集成家居特色产业风貌区,持续推进集成家居全产业链发展,集聚集成吊顶生产企业650余家、生产及配套企业960余家,抢占国内市场超40%,带动片区内9000余个就业岗位。秦山街道在通元-秦山“共富示范”县域风貌区建设中,依托核电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核电关联企业超100家,年产值超300亿元,吸引固定从业人员2万人。 深挖特色,推进美镇富民。引导镇、村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招引孵化项目、完善设施配套、强化宣传推介、可持续运营管理等方式,建设各具特色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激活乡村共富动力,提升集体经济质效和村民收入。 一是以文铸魂,激发镇村活力。聚焦风貌区人文资源,以“找、保、用、串、亮”的总体思路,强化历史文脉基因的保护开发与传承创新,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新业态。沈荡镇大力推进风貌特色镇和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在历史文化及建筑保护、传承、活化上持续发力,保留老街建筑风格与巷道肌理,深挖余华文学作品中的沈荡元素,打造“跟着余华游沈荡”文艺游线,打造了“胜利饭店”等文化餐饮网红打卡地,并深挖粮仓文化,通过招商前置、运营前置推动粮仓设施文艺改造,引进了构想几何等40余家特色餐饮和10余家文化企业入驻,今年来旅游人次突破8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万元。澉浦镇六里村朱家门实施风貌重塑、庭院提升、功能再造,立足古堰画乡定位招引11家文化工作室,开发手绘、雕刻等系列文创产品,今年来村经营性收入达62.5万元。 二是以业塑形,提升发展后劲。风貌区的镇与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发展潜能。通元镇丰义村整合山体、山洞、月湖矿坑等资源,打造丰山探幽、沙洲观鹭等特色“八景”旅游环线,全面提升村庄风貌景观,2024年以来村经营性收入达90万元。澉浦镇茶院村引入金粟寺禅修康养项目,立足“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建立富硒农业产业园,打造“富硒农业+休闲旅游业+健康养生业”的新型产业发展路径,今年来村经营性收入达61.25万元。 三是以魂筑基,做强红色引擎。挖掘风貌区内“总书记的足迹”、新四军革命文化等红色资源,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乡村生活圈。通元镇雪水港村围绕“三个示范”红色文化,创设“强村三法”“富民三招”,打造成嘉兴红色教育基地,今年来旅游总人数约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0万元。(海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