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坚持同向发力 高质量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4-22 14:48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湖州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为切入点,创新实践、先试先行,为推动建筑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实施政策制度“一盘棋”部署。规划引领,激发产业活力。出台《加快绿色建筑提质发展意见》《湖州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22-2030年)》等文件,指导和推进全市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全市新增绿色建筑约127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4%。共有23家企业获得容积率奖励面积4.771万平方米(约合7.156亿元),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得到全面激发。法治保障,提供试点支撑。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地市级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将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纳入地方立法体系。在试点带动下,全市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银行绿色信贷不良率始终保持在0.05%以下的低水平,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0.51%,信贷资产质量稳居全省第2位。标准先行,推进品质提升。编制发布《湖州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湖州市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零碳乡村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地方标准,从源头上加强绿色建筑品质管理。2023年累计获得高星级绿建标识项目99个,绿建标识数量占比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绿色金融“多元化”保障。全方位保障,加强绿色施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将绿色建筑类贷款期限提高至最长10年,降低部分产品贷款利率至4%以下。推出“绿色购建贷”等40余款产品,在企业授信、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2023年全市绿色建筑贷款余额达到637.59亿元,同比增长43.96%。全流程监管,加强过程风险防控的金融支持。首创“保险+服务+信贷”绿色建筑性能保险,提供事前增信、事中风控服务、事后损失补偿的全流程监管。2023年全市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已落地17单,提供风险保障1.69亿元,已申报绿色建筑性能保险补助9单,补助金额达174.9万元,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在工程履约、工资支付等方面的保证金成本。全闭环服务,加强竣工投产阶段的金融支持。推行“项目提速贷”,帮助绿色建筑业主在无需还清土地抵押贷等项目贷款的基础上直接办理不动产权证,并增加贷款额度,解决权证办理过程中的“二次资金压力”,形成了政银合力支持项目建设融资的创新改革举措,减轻企业融资成本。

注重领域延伸“一杆子”落实。推动金融机构支持消费者需求。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对接居民绿色建筑消费需求,合理利率定价,提高相应信贷审批效率。如邮储银行对居民合理的绿色建筑消费需求给予FTP减15BP支持。全市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可在7个工作日内放款。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保障作用。为满足全市居民基本住房要求,首次使用公积金购买绿色建筑住房,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贷款额度分别上浮10%和20%。2023年全市共受理绿色建筑项目19个,贷款总额达3.53亿元,平均贷款额度53万元,平均上浮10万元。加大绿建契税补贴力度。为扩大绿色建筑消费市场,降低购房者经济负担,对全市居民购买首套绿色建筑商品住房所缴纳契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助。当前已申请财政资金5000万元,专项用于绿色建筑契税补贴。

打造示范项目“全覆盖”推进。2023年全市全市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100%,全市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75.21%。推动了吴兴区织东片区养老服务中心等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和4个近零能耗、8个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设,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带动建筑业产值达1122.6亿元,同比增长7.2%,绿色建筑已成为湖州建筑业发展主角。

强化过程监管“数字化”赋能。在新建绿色建筑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绿色建筑数字化管理试点工作,构建“浙里绿建通”平台,编制新建绿色建筑项目库,动态推送建筑星级、融资需求等信息。在既有建筑改造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建筑“碳效码”评价方法和应用研究,打造基于GIS系统的既有公共建筑“碳效码”平台。2023年全市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2%。在绿色建材应用方面,在全国率先建设绿色建材电子化采购平台(湖州绿色建材馆),实现绿色建材“一站式”选购。2023年全市实现绿色建材交易金额达1.52亿元,并专项安排1500万元用于绿色贷款贴息(含绿色建材企业贷款),累计贴息绿色建材企业17家,贴息金额上浮39.74万元。(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