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
||||
|
||||
文化兴则城市兴,文化强则城市强。湖州作为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建构保护体系、有序传承历史文脉、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将文化基因贯穿到城市旧改新建、有机更新的全过程,努力让历史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守住文化家底,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张蓝图”绘到底。编制《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同步推动下菰城、钱山漾等考古遗址公园和长兴上泗安村等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及报批。建立由名城、名镇、名村、街区、重点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责任不缺位、实施不走样。 “一本清单”抓落实。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认定工作。2023年全市新增4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片;已认定公布的历史建筑458处。 “一组法规”强保障。制定出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系列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湖笔保护和发展条例》《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的立法工作,《湖州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湖州市南浔古镇保护条例》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 聚焦传承利用,树牢全领域保护要求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高标准推进全市18个城市更新试点建设,以中心城区“一廊一环”为核心,启动中心城区夜游长廊项王码头至潘家廊段建设,全力精塑“诗画雅郡、青绿菰城”的文化品牌。此外,紧抓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国家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衣裳街、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提升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项目库。 在城乡风貌中融入文化基因。出台《湖州市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导则(试行)》,聚焦“好风光、好房子、好文化、好服务、好配套”五个领域,针对文化类空间的“街区风貌、建筑风貌、环境空间、文物古迹、非遗要素”等环节进行引导。在全市27个城乡风貌样板区、44个美丽城镇、95个未来社区中植入上百个与湖州文化相关的特色项目,让历史与时代实现相互交融。 在镇村建设中留住记忆乡愁。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串联运河沿岸南浔、新市、孝丰等6大名镇,荻港、鄣吴、仰峰等7处名村以及义皋村等40处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打造不同特色的文化IP,实现错位发展,将大运河乡愁记忆转型升级为当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源头活水。 突出系统集成,夯实全社会参与基础 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完善文旅产业生态圈。如湖州小西街-衣裳街-状元街旅游休闲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南浔古镇推出“一节一展一游一街”新兴业态和多元活动,以“水晶晶南浔”水上游线为纽带,串联周边景点,让游客从传统风景游变成沉浸式的体验游。 强化技术支撑。完成新一轮市级专家库组建工作,专家范围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文物、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传承等多领域,总人数共40余人。同时,借助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专业力量,推动业界与学界的常态化合作,为加强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营造保护氛围。依托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成果,谋划启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建设,让百姓实现足不出户阅揽历史建筑风采。同时,秉承“一座建筑、一个故事、一段文化”的理念,设立“湖州历史建筑”专栏,发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案例,2023年至今共发布历史建筑优秀案例25处,点击量超2万次,有效扩大了历史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