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以“大”手笔书写美丽城镇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4-05-11 15:28 信息来源: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

近年来,湖州市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发展路径,始终坚持把美丽城镇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快提升全市城镇现代化水平。

立足大棋局,描绘美丽城镇新蓝图

一是高标准谋划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湖州市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年度任务目标、创建类型和建设时序。各区县进一步深化编制县域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明确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责任表、项目库。二是高水平编制建设方案。按照“一镇一方案”的要求,邀请了国内名家大院开展美丽城镇建设方案编制,采取分级评审、统一备案的方式,挖掘历史、人文、建筑等内涵,用城镇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构筑小城镇发展之魂,成功塑造了埭溪美妆小镇、善琏湖笔小镇、莫干山民国风情小镇、鄣吴昌硕故里等一批有个性、有底蕴的美丽城镇。三是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紧扣建设基本要求和群众所需,狠抓项目建设,全市共完成美丽城镇建设项目2000余个,完成投资约650亿元。同时一体谋划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让项目建得起、让运营可持续。

聚焦大视野,开创美丽城镇新格局

一是风貌提升彰显文化底蕴。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推进老集镇、城郊结合部、产业片区等整治提升,打造县域风貌样板区,最大限度传承地方文脉,最大程度彰显文化底蕴。二是数字赋能助力基层治理。坚持把社会治理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亮点所在,通过在数字化改革上百花齐放,在全省树起了一批“湖州样板”。如织里镇打造了全省首个镇级“智慧中心”,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全省首批数字生活新服务特色镇。三是创新机制促进青年下乡。实施有效的、个性化的服务政策,创新引才模式,推动青年人才回流入乡。如天荒坪镇以贷款贴息、日常运营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初创企业,以项目专班人员1V1机制推动“全球合伙人”项目管理,带动招引大学生750人。

拉动大引擎,跑出美丽城镇新速度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建“宜业”之城。大力推动“1+1”产镇融合发展模式,做到每个镇打造一个标志性工业产业,埭溪美妆业、画溪新能源业等产业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既避免同质竞争,又形成集聚效应,全市44个城镇税收较开展美丽城镇建设前,平均提升约8.59%。二是聚焦转型升级,建“宜游”之城。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经济,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大体系,先后打造了“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和“洋式+中式”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模式。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超130亿元,连续7年居全省第一。三是聚焦公共服务,建“宜居”之城。引入“社区化生活”概念,打造镇村高品质生活圈,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城镇邻里中心建设导则,全市累计新建邻里中心58个,近4.1万平方米,实现了城乡同标准、同服务的幸福邻里中心全覆盖。

借力大环境,开启美丽城镇新征程

一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城镇历史文化和特色民俗,将地域文化融入山水风光,充分彰显城镇历史文化特质。如菱湖镇结合老街改造提升,将“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记忆街区”“时代记忆街区”三大区块有效融合串联,实现文化复兴与城镇提质的同频共振。二是充分盘活城镇存量资源。整合盘活城镇闲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如李家巷镇推动全域整村运营迭代升级,去年以来新增乡村业态项目15个,累计接待游客 20000 人次。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参与资源。创新“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本土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如梅溪镇联合第三方团队打造了“深蓝计划”项目,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资源入股,既解决了废弃矿坑的安全隐患问题,又带来了持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项目运营2年,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增加980万元。(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供稿 编辑 蔡璟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